采用矿物学、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古生态学以及地震层序和三维地震恢复等方法,对南海北部36口探井及陆架- - 陆坡- - 深海区等进行系统研究,确定南海北部白垩纪- - 渐新世时期沉积物组成,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发育特点,沉积地球化学演变特性及其包含的沉积物源变迁信息,结合地震地层学恢复不同时期南海北部岩相古地理,探讨南海北部沉积物成分、沉积环境以及沉积充填方式的突变与南海扩张发育之间的耦合关系,揭示其中包含的南海构造演变信息;较好地解释南海早期构造发育的沉积记录以及23.03Ma处沉积物源突变的原因及其地质意义;明晰南海扩张演化对南海北部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为更好地理解南海早期扩张演化历史做贡献。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对揭示南海早期的形成演变非常重要,而且对认识海陆环境变迁、海陆对比以及南海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采用沉积学、生物地层学、元素地球化学、重矿物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方法对南海晚中生代-中新世进行构造-沉积学综合研究,发现南海北部晚侏罗世属古太平洋构造域,首次确立晚白垩世地层的存在。同时发现晚中生代时期南海北部构造隆升带存在随时间由北向南逐步迁移:中晚侏罗世广东沿岸开始逐步隆升,大部分地区遭受剥蚀,火山碎屑岩发育,而南海北部则接受了滨浅海相到深海相沉积;早白垩世广东沿岸发育山间盆地,接受河湖相沉积,在南海北部深海相沉积消失,仅存在海陆过渡相沉积;进入晚白垩世,南海海域整体发生抬升,广东沿岸地区山间盆地范围扩大,陆相地层发育,以陆相洪积扇及河湖相沉积为特征,南海海域大部分地区缺失上白垩统,但在潮汕坳陷发育了一套杂色砂泥岩夹砾岩沉积,含蒸发岩,砂岩中的锆石年龄均在92-78Ma左右,故地层形成时间应在78Ma之后,由于上覆新生代地层的约束,该套地层应属晚白垩世。.基于元素地球化学、重矿物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采用源汇对比方法,对珠江流域及珠江口盆地渐新世-中中新世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发现珠江各流域源区地质特征不同。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始新世至早渐新世以盆地基底及相邻隆起区为主要物源区,沉积物富含不稳定矿物,为近源沉积。晚渐新世珠江口盆地发育珠海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古珠江初步形成,沉积物来自北江、东江及沿海区域,含大量中生代碎屑锆石。早中新世,古珠江向内陆拓展至左江、右江、红水河、南盘江和北盘江一带,沉积物中晚古生代锆石含量增加,稳定矿物组合锆石+锐钛矿含量增加,沉积物搬运距离增加,古珠江水系向中上游地区拓展。至中中新世,桂江和柳江汇入古珠江,沉积物中的元古代锆石及太古代锆石含量增加,珠江水系现代格局已初步形成。.采用有机分子化合物BIT指标对中新世以来南海海平面变化及碳酸盐台地生长发育的过程研究发现,在早中新世,西沙地区海平面升高,碳酸盐台地初步发育,到中中新世晚期,受海平面变化下降影响,西沙地区碳酸盐台地形成礁-滩交互的地层沉积;到晚中新世至上新世,全球及区域海平面出现持续上升,有利于西沙碳酸盐台地的生长发育,使该井沉积环境以礁内泻湖相为主;在第四纪冰期,全球及区域海平面出现总体下降趋势,西沙碳酸盐台地又频繁暴露地表。西沙地区碳酸盐台地受区域相对海平面变化影响更大,说明南海海平面变化既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也受南海区域构造沉降的控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华南地貌-水系演化与南海构造-沉积事件的台湾第三纪地层记录
巴拉望中南部始新世–中新世地层沉积记录及其对南海东南缘构造演化的意义
华南海西至印支沉积盆地的时空组合及构造古地理演化
沉积有机态Fe记录的南海Fe限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