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在确证了傣族药"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治疗慢性肾炎有效部位的基础上,拟对该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鉴定,并通过色谱-串联质谱联用(HPLC-MS/MS)等技术研究该有效部位及其单体成分经口给药后,大鼠血液、肾脏靶器官、尿液中肾茶化学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分布规律,根据肾脏积存的成分,推测其活性物质,并进一步在Heymann慢性肾炎大鼠模型上验证,阐明"肾茶"治疗慢性肾炎的物质基础。本研究不仅为民族药及其质量控制、开发利用以及传统应用提供依据和理论基础,而且通过研究,探索经口给药预测治疗慢性肾脏疾病传统药物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新模式。为解决慢性肾炎传统药物物质基础研究一直存在的"体外实验难以反映整体动物效果、整体动物因实验周期长而难以用于逐个化合物筛选"的难题探索新思路。
前期研究发现傣族药“肾茶”(雅糯妙)正丁醇部位、氯仿部位均对Heymann慢性肾炎模型大鼠蛋白尿及肾脏组织有修复作用,但具体药效物质基础不清楚。本项目通过肾茶两个部位的化学成分结构研究,并分析经口给药后大鼠入血、入肾脏(靶器官)及通过尿液排出的化学成分,初步推断可能的物质基础,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以明确肾茶治疗慢性肾炎的药效物质。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从肾茶正丁醇部位分离鉴定得到21个化合物,肾茶内酯(11)为新化合物,顺式迷迭香酸(4),顺式迷迭香酸甲酯(5),丹参素甲(7),丹参素甲甲酯(8),丹参素甲正丁酯(9),3-甲基-7,8-二羟基异色满酮(10),3,4-二羟基苯丙酸甲酯(12),3,4-二甲氧基苯丙酸甲酯(13),原儿茶酸甲酯(15)是首次从肾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5-二羟基苯甲醛(18),3-羟基-2-吡喃酮(19),bicyclo[3.3.0]octa-l(5), 3,7-triene-2,6-dione (20), 首次从天然途径获得。.2)从肾茶氯仿部位分离鉴定出16个多甲氧基黄酮,其中,6,7,4'-三甲氧基-8-羟基黄酮(30)为新化合物,6,7,8,4'-四甲氧基-3'-羟基黄酮(22),5,6-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31),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37)是首次从唇形科植物中分离得到,5,7,4''-三甲氧基-3'-羟基黄酮(34), 5,7-二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35)是首次从肾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正丁醇、氯仿部位给药后大鼠血样、肾脏以及大鼠尿液UPLC-QTOF-MS/MS分析,结果血样中检测出1,6,24和29及其磺酸化、葡萄糖醛酸代谢物,并且这些物质能够稳定地在肾脏中停留,部分从尿液排出,推断肾茶治疗慢性肾炎可能的物质是这四种化学成分。.4)通过Heymann慢性肾炎大鼠模型对这四种成分单体灌胃给药抗炎效果进行观察,与模型组比较,4种单体给药高剂量(30mg/kg)均能显著降低实验大鼠蛋白尿水平,肾脏病理切片显示较模型组恢复明显,验证了上述推断,从而明确了肾茶治疗慢性肾炎的物质基础是迷迭香酸(1)、咖啡酸(6)、橙黄酮(24)、和鼠尾草素(29),其中低剂量给药(5mg/kg)时,24比1和6疗效更好。. 该研究成功探索出在明确肾茶有效部位化学成分基础上,通过分析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响应面法优化藤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几种现代检测技术在桑叶活性成分和有害物质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楔叶茶藨肾保护活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海南山苦茶治疗胆道疾病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维药刺山柑治疗肝损伤的物质基础研究
黄药大头茶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