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申请者作为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了全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况调查工作,查明了我国饮茶型氟中毒的流行范围和流行强度,在此基础上,从2010年开始,申请者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了全国饮茶型氟中毒监测工作。在上述工作中,我们发现在砖茶氟摄入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哈萨克族病情程度明显轻于藏族和蒙古族,说明饮茶型氟中毒病情在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为了进一步揭示饮茶型氟中毒种族差异的原因,申请者拟利用所掌握的全国病情及影响因素的翔实资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地区,细致深入地开展人群砖茶氟暴露情况及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利用分子流行病学技术进一步从砖茶氟的吸收和排泄、骨代谢关键基因多态性等角度阐明饮茶型氟中毒种族差异的原因。以期丰富饮茶型氟中毒的基础理论,为饮茶型氟中毒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背景:饮茶型氟中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地方性氟中毒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具有长期大量饮用砖茶习惯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茶型氟中毒属于慢性蓄积性疾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用含氟量高的砖茶引起的。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饮茶型氟中毒病情除了和砖茶氟摄入量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之外,还有明显的民族分布差异。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科学假设:不同民族之间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程度是存在差异;与骨代谢有关的基因多态位点在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布可能影响不同民族人群对砖茶氟暴露的易感性。为证明上述科研假设,本课题利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以我国内蒙古、青海和新疆的饮茶型氟中毒典型病区为调查地点,开展了本研究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一是在不同地区选择饮茶型氟中毒病区开展不同民族的饮茶型氟中毒现况调查,明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茶型氟中毒病情流行程度和氟暴露程度;二是对不同民族人群的共计19个基因32个位点进行了测序分析;三是对尿中骨代谢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四是利用环境和基因的交互作用,深入分析环境暴露因素与骨代谢基因多态性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互作用。.重要结果:.(1)饮茶型氟骨症分布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和民族差异,青海、新疆的饮茶型氟骨症病情明显重于内蒙古,藏族、哈萨克族病情明显重于蒙古族和汉族人群。.(2)不同民族间饮茶型氟中毒病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砖茶氟暴露程度不同。.(3)与骨代谢有关的PTH、VDR、CYP1A1、GSTP1、BMP2、COL1A1、COMT、ESR1、FRZB1、MMP2、MTHFR 、PRL等多个基因的多态性位点在不同民族之间分布存在差异,且与氟骨症发生有关。.(4)年龄、民族、尿氟浓度等指标与骨代谢相关基因在氟骨症发生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5)不同民族人群血清中与钙磷代谢相关的Mg、Al、Ca、Fe、Cu、Zn等6种金属离子分布不同,但与氟骨症之间关系尚不明确。.科学意义:首次证明了饮茶型氟中毒流行存在着民族差异,并初步明确了VDR、GSTP1等基因多态性差异在氟中毒发生过程中的价值,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氟中毒易感性与基因多态性关系研究
青藏高原饮茶型氟中毒和大骨节病复合区环境特征及典型病区氟硒关系研究
砖茶中的氟、铝、茶多酚在饮茶型氟骨症发病机制中的联合作用
URA T1和SLC2A9 基因多态性与尿酸代谢异常的关联及其种族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