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陆生食物链中的累积放大效应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21107121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8.00
负责人:王璞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批准年份:2011
结题年份:2014
起止时间:2012-01-01 - 2014-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李红华,商红涛,张海东,陈卫海,任代卫
关键词:
六溴环十二烷(HBCDs)生物累积放大效应食物链传递溴代二恶英(PBDD/Fs)
结项摘要

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正逐渐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本项目拟在实验室已有研究工作基础上,针对浙江台州电子垃圾拆解地污染区域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新型POPs六溴环十二烷(HBCDs)和溴代二恶英(PBDD/Fs),以及多溴联苯醚(PBDEs)和氯代二恶英(PCDD/Fs)的生物累积放大效应开展研究。通过对多种不同环境和生物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揭示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和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并考察其进入食物链的方式和特征;结合样品属性(有机碳含量和脂肪含量)计算生物富集因子,研究生物体对于不同POPs的富集能力以及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存在的累积放大效应,阐明其差别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对POPs在食物链中的累积放大进行数学建模,并与实测样品数据进行比较,改善模型预测能力,以期揭示陆生食物链中POPs的生物累积放大效应关系。

项目摘要

近年来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因其对环境和生物体潜在的危害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关科学研究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本项目利用实验室基础条件建立了多种POPs包括PBDD/Fs、PCDD/Fs、PBDEs、HBCDs和PCBs同时萃取和净化的前处理方法,并对浙江台州电子垃圾拆解地POPs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POPs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趋势以及在陆生和水生食物网中的生物富集特征和营养级传递规律。.(1)开展了台州电子垃圾拆解地POPs时空分布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PCBs平均浓度从2005年的47.8 ng g-1 dw下降到2011年的11.7 ng g-1 dw,而PCDD/Fs和PBDEs浓度水平基本保持稳定(PCDD/Fs:0.27-1.46 ng g-1 dw;PBDEs:0.49-15.4 ng g-1 dw),表明尽管近年来政府针对当地电子垃圾拆解进行了规范化和园区化管理,但土壤环境中POPs的自然去除效果并不明显。研究结果为当地政府进行POPs污染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2)开展了陆生和水生生物中POPs生物富集和营养级传递规律的研究。①对于蚯蚓及其粪便中POPs研究显示,PCBs、PCDD/Fs和PBDEs具有与土壤中比较相似的分布特征,然而蚯蚓对PCBs(BSAFs:0.1-3)和PBDEs(BSAFs:0.05-3)的富集能力略高于PCDD/Fs(BSAFs:0.03-1),且与蚯蚓种类无相关性。生物富集因子(BSAF)最大值均出现在化合物logKow值≈6.5时,表明蚯蚓对于中卤代水平污染物有较强的富集能力。②陆生和水生食物网样品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样品中PCBs浓度水平最高,而PBDD/Fs浓度水平相对较低。不同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生物富集能力和营养级传递趋势。PCBs和PCDD/Fs的生物富集(浓缩)因子BAF(和BCF)最大值均出现在化合物的logKow值≈7时;陆生食物网中HBCDs呈现出与营养级水平显著正相关性,PCDD/Fs则呈现出显著负相关性;而水生食物网中HBCDs则呈现相反趋势,PCBs和PBDD/Fs与营养级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表明该区域不同POPs的生物营养级传递趋势有所区别,这可能与化合物属性以及样品差异有关。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3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1.09.006
发表时间:2021
4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5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DOI:10.12062/cpre.20181019
发表时间:2019

王璞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51808557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41676183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7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1571064
批准年份:2015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61473320
批准年份:2014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81870840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5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60802062
批准年份:2008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51208520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61177048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6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1571592
批准年份:2015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71871224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4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0471015
批准年份:2004
资助金额: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0070451
批准年份:2000
资助金额:2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1300777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9670430
批准年份:1996
资助金额: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61235010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300.00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批准号:30571089
批准年份:2005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新型持久性污染物卤代咔唑在水生食物链中的累积、代谢和传递机制

批准号:21806047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汪国威
学科分类:B0607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海洋食物链中的富集与放大特征及人体食用暴露风险

批准号:41401576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孙毓鑫
学科分类:D0708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应用残差网络识别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持久性可生物累积毒性化学品

批准号:42007313
批准年份:2020
负责人:孙翔飞
学科分类:D0707
资助金额:1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极地地区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机制与环境效应研究

批准号:41276195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张庆华
学科分类:D0615
资助金额:8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