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聚驱后主力油层的最终采收率在52%左右,说明聚驱后仍有近一半的地质储量残留在地下,聚驱后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纵向上分布在韵律段的顶部,未水洗厚度小,且与水洗层段交互存在;平面上分布在砂体边部和分流线附近,动用难度进一步加大。本项目拟通过大型平面物理模拟实验技术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给出聚驱后二元复合驱油水前缘运移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并量化微观不同类型孔喉中剩余油分布,明确二元复合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剩余油的启动机制。通过该项基础理论研究,能够丰富聚驱后的前缘理论及驱油机理,指导聚驱后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
聚驱后主力油层的最终采收率在52.4%左右,聚驱后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纵向上分布在韵律段的顶部,未水洗厚度小,且与水洗层段交互存在;平面上分布在砂体边部和分流线附近,动用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有必要研究聚驱后剩余油变化规律。本项目主要通过大型平面物理模拟实验技术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给出聚驱后二元复合驱油水前缘运移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并量化微观不同类型孔喉中剩余油分布,明确聚驱后二元复合驱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剩余油的启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聚驱后通过井网加密和化学驱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其中二元复合驱、高浓聚合物驱及普通浓度聚合物驱采收率提高值分别为14.3%、12.9%与9.8%;2)根据不同层位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分析扩大波及体积与提高驱油效率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程度得到,聚驱后采用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应在保证降低流度比的条件下提高驱油效率;3)针对部分进入聚合物驱后续水驱阶段的区块,建议一方面通过井网井型优化扩大波及体积,挖潜分流线、薄差油层剩余油,另一方面注入二元复合体系进一步开发聚驱后剩余油;4)通过核磁共振检测技术研究发现二元复合驱阶段10-50ms孔隙区间对采出程度贡献率最大,在40%以上,最高可达到49%,小于10ms孔隙和大于50ms孔隙贡献率大部分在30%以下;5)二元复合驱后,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中小孔隙,中孔隙的剩余油占总剩余油的47.27%~54.71%,小孔隙的剩余油占总剩余油的25.75%~42.50%,挖潜能力较大,下一步调整措施时应对中小孔隙中的剩余油进行重点挖潜,对油田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聚合物驱微观渗流机理及剩余油启动临界参数研究
三元复合驱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及形成机理
砾岩油藏复合驱协作增效聚-表二元体系的构建及微观驱油机理
ASP复合驱油藏油水界面张力变化规律及残余油启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