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RNA(miRNA)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新近被发现在DNA损伤修复中也起重要作用。接苯后所致DNA损伤可能因miRNA表达水平改变,而影响到DNA损伤修复,并最终导致苯中毒甚至血液系统肿瘤。本研究结合职业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通过苯接触水平评估、DNA损伤/修复能力及外周血miRNAs表达检测,研究miRNAs在苯致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旨在论证这一假说,揭示苯中毒及致血液系统肿瘤发病机制,并为进一步对苯致血液系统肿瘤早期特异标志及其防治药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苯接触水平与DNA损伤的剂量-效应(反应)关系的研究,探讨苯血液毒性的最大无作用剂量,这对我国职业接苯人群健康危害防制及保护接苯工人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中国南方的职业苯接触工人和正常健康工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样采集。应用胞质分裂阻滞双核微核试验、microRNA(miRNA)表达谱微阵列芯片技术、荧光定量RT-PCR、基准剂量等方法,通过苯接触水平评估、遗传损伤分析及外周血miRNAs表达分析,首次发现苯接触人群外周血中35个miRNAs呈差异性表达(P<0.05),其中21个明显上调,14个明显下调;趋势分析发现8种不同的动态变化趋势;结合靶基因的功能显著性分析和信号转导通路的显著性分析,构建出苯接触者外周血差异表达的miRNA与靶基因调控网络,得到21个关键miRNAs和被调控的核心靶基因23个。同时,结果显示本研究人群双核细胞微核发生率正常值为≤4‰。将微核率>4‰者定为染色体损伤,则染色体损伤程度随着白细胞计数降低而升高,接苯工人微核率升高的发生可能早于白细胞计数的变化。苯的累计接触剂量与白细胞降低和微核损伤均具有剂量-反应关系;以染色体损伤率为损伤效应指标,应用基准剂量统计软件(BMDS),计算出本次研究的职业苯接触人群基准剂量下限值(BMDL10)为6.31 mg/m3-year。工作年限按40年计算,苯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为0.16 mg/m3。上述结果表明一些miRNA可能参与苯早期损伤的调控,所发现的差异性表达miRNAs有可能成为新的苯血液毒性和遗传毒性特征性分子生物学标志;通过miRNA芯片分析,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苯早期损伤中分子毒理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遗传毒性的职业接触限值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以保护职业有害物质接触人群为目标的职业安全制度的修订及防制职业致癌物如苯的危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坚果破壳取仁与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An improved extraction method reveals varied DNA content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hells of Pacific oysters
DNA storage: research landscape and future prospects
SRHSC 梁主要设计参数损伤敏感度分析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e infertility associated with sperm DNA fragmentation
泛素连接酶Ring2在苯并[a]芘致DNA损伤诱发的组蛋白泛素化中的作用
聚ADP-核糖化途径在苯所致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解旋酶WRN、XPD基因甲基化在苯致血液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乙酰化修饰下的自噬在苯致造血损伤中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