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除HPV因素外,细胞凋亡及粘附分子表达等也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我们通过自建SADA法,鉴定出一个新的肿瘤/睾丸抗原- - BAP31,首次发现其在人正常组织不表达,在宫颈癌等多种肿瘤组织高表达;以人宫颈癌Hela细胞为模型发现,BAP31表达下调后Hela细胞增殖速度减慢,出现G1期阻滞且侵袭能力明显下降,对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敏感性增加;提示BAP31可能通过影响宫颈组织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本课题拟以BAP31为靶标,系统评价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相关性;采用RNAi、基因转染等技术从体内外实验全面观察其对宫颈癌细胞或组织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作为宫颈癌免疫治疗靶点的可行性;利用免疫沉淀结合质谱、芯片筛查等,鉴定与其作用的分子及信号转导通路。为阐明宫颈癌发病机制奠定基础,并为其早期诊断和免疫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我们通过自己独创的SADA新方法筛选鉴定,获得了一个新的CT抗原 —— BAP31。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开展对BAP31分子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① 通过对161例宫颈癌患者BAP31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BAP31的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以Ⅱ、Ⅲ期患者表达水平和强度最高,提示BAP31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② 以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和Siha细胞系为模型研究其生物学行为进一步证实:干扰BAP31使其表达下调后,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减慢,细胞出现 G1期阻滞且侵袭能力明显下降。提示该分子的异常高表达可能在宫颈癌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③ 采用Hela细胞建立裸鼠荷瘤模型研究发现:与正常Hela细胞(BAP31高水平表达)相比,稳转干涉BAP31的Hela细胞在小鼠体内成瘤能力明显减弱,小鼠生存周期明显延长,病灶转移明显减少。④ 首次阐明BAP31是通过对细胞骨架蛋白的转运调控影响肿瘤细胞侵袭迁移的机制。⑤ 首次发现BAP31的表达除转录调控外,还存在表观调控机制。⑥ 以BAP31基因作为靶序列,利用可靶向MHCII类抗原加工途径的相关分子策略,采用FDA批准唯一可用于人体的DNA疫苗载体pVAX1构建新型肿瘤治疗性基因疫苗,不仅在小鼠体外证实可诱导很强的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而且在小鼠肿瘤模型中显示出非常好的体内抗肿瘤治疗效果。首次确认BAP31分子作为肿瘤治疗靶点的可行性。该研究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已实现成果转化(公司投资500万元进行疫苗临床前合作开发研究),且“CT抗原筛选新方法建立及LAMP靶向作用的新型BAP31抗肿瘤疫苗研制”获教育部2014年度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二等奖。.通过本课题研究,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成果转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其中1项获得授权),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在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4篇(另有1篇SCI论文投送Cancer Research),国内源期刊/核心期刊杂志发表论文3篇;主编及参编专著3部;参加国际会议4次,国内会议10次,共计36人次;培养毕业研究生4名(其中硕士生3名、博士生1名),目前仍在继续从事BAP31相关研究的研究生共6名,包括在读博士后1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3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Loss of a Centrosomal Protein,Centlein, Promotes Cell Cycle Progression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癌/睾丸抗原MAEL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一种新的筛选未知肿瘤/睾丸抗原SADA方法的建立
采用SPAD方法发现新的肿瘤/睾丸抗原
肿瘤睾丸抗原POTE调控凋亡信号参与NSCLC发生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