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发病率高(490~526/10万),死亡率是新疆其他民族平均水平的3-4倍。宫颈癌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关系密切,尤其是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加快宫颈内上皮瘤样病变(CIN)到肿瘤的演进过程。HPV感染、血清HPV抗体和宫颈病变共存是体内免疫应答失败、调控网络被"扰动"和整体上进入病理状态的标志,而血清可能融入了与此相关的蛋白质动态变化信息。本课题拟收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病变组织和血清标本,筛选组织HPV DNA和血清HPV抗体共存的患者,以癌前病变患者(CIN II/III)为核心,开展基于二维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和液质联用质谱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癌前病变特异的血清蛋白质组特征分析和目标蛋白鉴定,建立宫颈癌早期预警指标,探索宫颈病变的发展规律,寻找HPV致病和致癌的生物学本质,为宫颈癌的诊断、免疫治疗和HPV疫苗预防奠定基础,并促进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设。
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是新疆特高发疾病,其早期发现是效治疗的关键。系统生物学思路和技术在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肿瘤早期诊断分子指标的研究。在不同人群宫颈癌的蛋白质组学或转录组学研究中,发现宫颈癌特异差异表达的分子指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宫颈癌发生不仅有肿瘤共性,也可能存在人群发病特点。本课题依托二维液相色谱(2D-HPLC)和高分辨率质谱(LCQ-ESI-MS)等技术,通过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及癌前病变(CINⅡ-Ⅲ)的血浆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宫颈炎为对照,发现93种宫颈癌患者特异差异表达的候选血浆蛋白质;利用在线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 (IPA® 8.7)软件对上述蛋白质的生物功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蛋白质在机体生长发育、细胞内调控网络或信号转导通路等方面,担负着不同功能,其表达失调可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同时预测14种蛋白质是肿瘤相关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通过血浆APOA1、APOE、CLU、AT、VIL1和 mTOR含量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定量验证,发现从宫颈炎到癌前病变、宫颈癌早期和晚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些蛋白质含量变化均有显著差异,可成为宫颈癌的预测或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在另一种肿瘤组织水平的研究中,通过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RNA的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芯片分析,筛选出23种宫颈癌特异差异表达候选基因;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进行转录水平鉴定,发现宫颈癌演进过程伴有编码DNASE1L3、FOSB、EGR1和FOS的下调表达基因及编码SHISA2、SIX1、DTL、DSG2和NUP62CL的上调表达基因转录水平发生显著变化,此对于宫颈癌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生物标志物价值。通过本研究,进一步明确宫颈癌患者的整体病理状态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外在条件,并反映在血浆蛋白质组调控网络的动态变化之中,而肿瘤自身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改变是肿瘤增值、生存和扩散的内在条件。同时,本研究发现一系列尚未报道的宫颈癌特异差异表达血浆蛋白质,或肿瘤组织特异上调或下调表达基因,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族群特点,可能与肿瘤高危人群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胃癌及癌前病变特异性血清蛋白标志物的筛选
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及HPV感染共性血清蛋白指标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通用性验证
8种高危HPV型别的E6癌蛋白对HPV感染和轻度子宫颈癌前病变预后的作用研究
胃癌及癌前病变预警血清microRNA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