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血管(NV)是各种致盲视网膜疾病的主要因素。我们既往的研究发现巨噬细胞(Mf)与视网膜新生血管(RNV)的形成密切相关;并且部分清除小鼠Mf可以抑制RNV形成,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拟(1)应用白介素10(IL-10)基因敲除小鼠检测Mf被部分清除、极性转变以及RAG2基因敲除(T细胞缺失)对未成熟视网膜病变(ROP)以及rho/VEGF、rho/rtTA-TRE/VEGF转基因诱导RNV的作用。(2)运用IL-10、RAG2基因敲除小鼠在ROP疾病模型下提取视网膜Mf,探索其在病理条件下极性转变、表型和功能转化机制。(3)研究RAG2\IL-10与低氧诱导(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核因子(NF-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等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探讨免疫炎症促RNV形成的机理。
眼底新生血管(neovascularization,NV)主要包括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和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多见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未成熟视网膜病变、以及视网膜静脉阻塞。目前对于眼底NV性疾病的治疗主要为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但现有的抗VEGF治疗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局限性。其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1)判断是否联合治疗比单一治疗更有效。(2)设计持续有效的给药途径使其能够有选择、持久的把药物递送到NV最多见的眼后极部。(3)清除或重建病理性和无功能的血管以缓解这些NV性眼病视网膜的缺氧状况。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对于防盲治盲工作刻不容缓。本课题组通过运用ROP、CNV、rho/ VEGF转基因小鼠等多个动物模型,对眼新生血管与MΦ活化状态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检测并证实了MΦ活化与眼底NV的产生密切相关,而IL-10对缺氧局部MΦ极性转变的调控作用能够促进NV的形成,通过对IL-10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证实眼MΦ的清除及极性转变对RNV、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及CNV具有抑制作用。另外,课题组研究期间,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已证实rhEDI-8t和HGFK1对眼NV形成具有抑制作用。以上研究结果为探索眼底NV性疾病的新治疗靶点和治疗途径提供了全面而坚实的实验依据,亦为NV性眼病的治疗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An alternative conformation of human TrpRS suggests a role of zinc in activating non-enzymatic function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IL-17A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
间充质干细胞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和机制研究
IL-19调控巨噬细胞M2极化及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新生小鼠OIR的miRNA表达谱及其靶基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