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宏观与微观、传统方法与分子技术、国内与国外协作相结合,使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提出了长江中游—淮河上游为中国稻作起源地的新观点;2.提出中国普通野生稻中有栽培稻原始祖先型与近缘祖先型的新观点及其确认指标;3.首次提出原始栽培稻的概念及其鉴定方法;4.提出并论证了中国与南亚为两个独立的起源中心与演化系统;5、从全基因组整体水平上揭示了野生稻与栽培稻的籼粳分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籼粳分化多途径的新观点与具体设想;6.在鉴别野生稻与载培稻、籼与粳亚种上发现与定位了7个同工酶基因新位点及定位其它6个同工酶与ph基因位点并得到国际公认。本研究对确立中国的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及其研究中心之一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气力式包衣杂交稻单粒排种器研制
黏粒阳离子交换量估测模型的优化研究
中国粮食产量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黄蚜小蜂属chrysomphali-种团2新种记述(膜翅目:蚜小蜂科)
古DNA分析技术在中国栽培稻起源演化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北方杂草稻起源与演化的基因组学证据
中国栽培大豆起源和性状演化的基因组学解析
中国栽培稻分子技术育种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