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荒漠草原是我国分布面积较大的一种草地类型,但对其碳排放与碳固存潜力的研究目前还鲜见报道。本研究拟从土壤、植物、气体、环境因子四方面入手,通过连续两年的野外试验研究,揭示我国温带荒漠草原三个不同利用强度(连续放牧、划区轮牧、围栏封育)草地群落植被固碳能力与主要含碳温室气体通量时空变化特征的差异;掌握土壤中不同形态碳,特别是无机碳在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碳固存中的贡献以及水热、生态、土壤理化特性等环境因子对上述过程的综合影响机制,并结合草地碳循环特征、群落生态学与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的综合分析,对围封、划区轮牧等草地退化恢复措施进行初步的评价。研究对认识不同利用强度下我国温带荒漠草原的碳源汇功能及其主要影响机制、预测土壤的碳固存潜力、定量评价我国温带荒漠草原在草地生态系统碳排放与碳固存中的贡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温带退化草原碳固持能力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响应及机理研究
基于同位素和灰分方法评估若尔盖泥炭地退化与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
若尔盖湿地退化对土壤有机碳固存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
呼伦贝尔温带草原碳汇与低碳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