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bidexterity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refers an organization's capability to engage both in explorative innovation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t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It is well known that Chinese organizations have engaged in primarily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while their explorative innovation is under-develop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organizational level innovation, we need to examin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individual level innovation. In this project we borrow the concept of ambidexterity from strategy research and take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the individual level innovation-defined as exploitative and exploratory innovative behaviors. In exploring antecedents of the two types of innovative behaviors, we base on self-regulation theory and motivation theory to propose goal orientation, knowledge sharing, perceived autonomy and organizational control as proximal antecedents, and dispositional, job design, team and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s as distal predictors to these two types of innovative behaviors. We also consider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support, and social exchange. We expect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project can help extending the ambidexterity perspective in strategy field to ambidexterity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as well as enriching the existing behavioral literature on individual creativity/innovation. We also expect the findings will benefit Chinese practitioners fighting in the innovation arena.
组织双元理论认为,良好的企业绩效需要兼顾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现阶段,我国企业以开发性创新为主,探索性创新严重匮乏。员工是企业创新的主体,为解决创新问题,需要追根溯源,寻找影响个体员工开展探索性创新的因素。本课题借鉴战略管理研究中"双元创新"概念,提出将个体创新行为细分为探索性和开发性两类。从行为科学视角,首先确立探索性创新行为和开发性创新行为的内涵与结构维度,界定两者在构念上的区别。接着,探索影响两类创新行为的前因变量与作用机制。基于自我调节理论和激励理论,提出目标导向、知识共享、自主性和组织控制感作为近端预测因素,个性特质、工作设计、团队特征与组织制度作为远端预测因素,考察、对比这些因素对探索性创新行为和开发性创新行为的不同影响作用。同时,课题还将考察组织环境中社会交换关系、组织学习和创新支持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课题研究结果将丰富、拓展现有的创新研究,有助于创新管理实践。
本课题借鉴战略管理研究中"双元创新"概念,从行为科学视角,参考来自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组织内员工个体与团队创新行为的内涵、影响创新行为的前因变量、以及作用机理。旨在对创新行为(创造力)的相关理论发展和实践做出贡献。截至2016年12月底,课题目标已顺利完成,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审稿阶段。..课题立项时提出以下目标:1)确立探索性创新行为和开发性创新行为的内涵与结构维度,界定两者在构念上的区别。2)基于自我调节理论和激励理论,提出目标导向、知识共享、自主性和组织控制感作为近端预测因素,个性特质、工作设计、团队特征与组织制度作为远端预测因素,考察、对比这些因素对知识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3)考察组织环境中社会交换关系、组织学习和创新支持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课题进展中,研究内容延伸到4)跨文化情境因素对员工创新的影响。5)跨组织工作情境给员工创新带来的新问题。..课题组以上述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开发中介变量、调节变量,补充、完善工作情境影响关系、对心理诱因和创新行为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充分论证。并运用两轮、共67人次深度访谈;分2次、共4轮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样本量达到1796人次。以统计分析验证模型中的各路径关系以及整体模型的适配度。结果对原有的模型进行了修正和补充。..课题组迄今完成共17篇论文撰写,投寄国际会议和国内外学术期刊,其中10篇(4篇SSCI,6篇中文)已得到国内外期刊发表,6篇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其中一篇关于知识员工团队绩效压力如何影响创新行为的论文,获得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2016年大会“微观组最佳论文”提名(4/400+)。..课题研究进展后期,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延伸为后续的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自2017年开始,保证了课题成果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课题组由跨国研究学者构成,在课题进展过程中,加强了国际合作,并引入新的国际合作者。研究中大家取长补短,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保证了项目研究更坚实的学科基础,也有利于成果的更大范围推广。..课题组在研究期间多次为学术届、企业界分享课题研究成果。在报纸发表关于创新主题文章,并撰写相关案例,收入国际著名的Ivey案例库。课题过程中与企业积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为企业提供咨询与培训。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服务经济时代新动能将由技术和服务共同驱动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个体阅读眼动预测
企业探索性创新与开发性创新的协调机制及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
探索性与开发性跨国并购及跨国企业双元创新研究
企业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企业网络创新社区中用户在线参与创新行为影响因素及用户间互动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