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是我国重要的名特水产养殖动物,因缺乏定向选育和不规范生产操作,致使出现中华鳖种质退化、生长缓慢、抗病力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养鳖业的健康发展,急需建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以加快培育生长优良的中华鳖新品种。本项目选择生长轴上重要功能基因(GH、GHR、GHRH、IGF-I、IGF-II、Myostatin、PACAP和Ghrelin)和生肌调节因子(MyoD和MYF5)作为中华鳖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分析基因SNPs和单倍型标记与生长性状的关联,筛选与中华鳖生长密切相关的标记;并根据标记选择亲本繁育后代,分析后代基因型-基因表达-表型之间的关系;将这些标记应用于中华鳖群体选育中,评估标记辅助选择的效果,探索多基因辅助育种的技术路线。通过开展中华鳖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为建立水产动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性状优良的养殖新品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是我国名特水产养殖动物之一,目前中华鳖养殖业迅速发展,形成了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特种水产养殖产业,2012年养殖总产量达到25.12万吨,位居世界首位。有关中华鳖种质提纯复壮、优良品种(系)选育工作都未曾开始,未见相关报道。因此,为使我国养鳖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须大力推进中华鳖优良性状的选育研究,不但要利用常规技术进行选育研究,还要开发和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以加快中华鳖的良种选育进程。本研究开展了中华鳖生长轴上的GH、GHR、GHRH基因克隆,以及转录组测序、微卫星筛选和生长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并采用通径分析分析了不同日龄中华鳖的表型特征与体重的关系,探讨各表型性状的对体重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所测各表型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各形态指标与体重均呈正相关,通径分析及决定系数分析表明腹甲长及背甲长是影响中华鳖体重的两个重要指标;通过AFLP技术进行了中华鳖洞庭鳖、黄沙鳖、日本鳖及台湾鳖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选择5对引物在四个养殖群体中共获得372条清晰条带。四个群体中,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26.88%、22.62%、12.54%、32.59%。Nei’s 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32 ~ 0.107、0.050 ~ 0.107。AMOVA分析表明,遗传变异35%来自于群体内部,65%来自于群体间,UPGMA分析表明,洞庭鳖与日本鳖聚为一支,黄沙鳖与台湾鳖聚为一支;生长基因克隆分析预计2013年完成。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中华鳖转基因技术平台的建立及摄食、生长相关基因的研究
中华鳖IGF系统基因促生长功能标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温度诱导中华鳖性别分化的关键基因鉴定及决定机制研究
椰子胚乳发育相关基因的筛选及部分候选基因的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