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采用昆虫神经突触后电位(EPS Ps)的胞外记录和神经肌肉接点电位(EJPs)的记录技术。测定了硫丹、吡虫啉、杀虫双、甲胺磷、甲醚菊酯、溴氰菊酯等刹虫剂在昆虫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的毒理作用,和6种不同组合引起神经毒理作用的变化。通过与单剂毒理作用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硫丹和溴氰菊酯、甲胺磷和溴氰菊酯的毒理互作增强机制;甲醚菊酯和溴氰菊酯的外周神经毒理协同作用;甲胺磷和杀虫双及吡虫啉联合处理的不同毒理协同效应。探讨了形成这种差异的毒理机制可能在于不同药剂与突触部位结合的受体之间存在差异。获得结果对指导杀虫剂的合理组合应用与混剂毒理分析与抗性机制分析具重要参考价值,发表4篇论文已先后有7篇次被国外刊物引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Cry毒素模拟物与昆虫潜在受体的分子互作规律研究
新型昆虫肌肉毒剂作用机理的研究
除草剂-食草昆虫-杂草三者互作关系研究
植物挥发性物质介导的地上地下昆虫互作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