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肺血管病变重要的发病机制。血流冲击、药物、缺氧、基因突变等因素最早引起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进而对"凋亡抵抗内皮细胞"发生选择。此类内皮细胞表型改变、凋亡下降、增殖旺盛,导致血管丛集样改变。研究发现肺组织内各部位中凋亡和高增殖特征的内皮细胞常常并存,所以要针对特定表型的内皮细胞进行靶向治疗。本研究目标 1.证实肺血管丛状病变区域低氧诱导因子(HIF)选择性高表达。2.构建包含低氧敏感序列(HRE)启动子,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siRNA序列的腺病毒表达载体,验证在不同氧浓度下目的基因干扰。2. 在体实验中,首先通过静脉注射Fab-9B9抗体,促进腺病毒和肺血管内皮表面结合,提高腺病毒感染效率;其次静脉注射构建的腺病毒载体,以HIF蛋白为靶向,选择性促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通过观察肺血管病理、内皮凋亡分布、丛集样病变改善验证其疗效,为逆转血管重构提供思路。
我们通过左肺切除联合野百合碱皮下注射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观察大鼠肺小动脉内膜增殖部位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己糖激酶-2等蛋白表达。观察了二氯乙酸盐对内膜增殖的治疗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早期二氯乙酸盐干预能缓解新生内膜的形成,与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促进活性氧降解,抑制HIF-1α表达有关。但是晚期干预却没有疗效。其中的原因之一: 晚期肺血管重构部位,肺小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降低了二氯乙酸盐转运到靶目标部位(损伤部位)效率。我们的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二氯乙酸盐对肺血管平滑肌细胞抗增殖作用可能与抑制GSK-3β/AKT通路有关。我们联合小剂量PI3K阻断剂(2μM LY294002)与二氯乙酸盐观察对平滑肌细胞的抗增殖作用。结果证实:LY294002 呈剂量依赖性协同二氯乙酸盐的作用。可能的机制与抑制己糖激酶-2表达和线粒体转位,促进线粒体膜电势去极化,加强细胞凋亡有关。我们的研究表明了,二氯乙酸盐作为有可能成为治疗肺高压病人有前景的药物之一,它能有效预防肺高压和肺血管损伤(内膜增殖)的形成,但是对于疾病进展期作用很有限。联合GSK-3β/AKT通路抑制剂有可能增强二氯乙酸盐的疗效,逆转严重的肺血管重构和肺动脉高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当归红芪超滤物对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炎症因子及PI3K、Akt蛋白的影响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LOX-1在低氧诱导肺动脉高压内皮细胞间质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microRNA的调控及其在白血病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低氧诱导因子-1(HIF-1)调控CXCR4表达在食管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小春花总黄酮靶向肺血管重构治疗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