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γ(IFN-γ)介导的非溶细胞性病毒清除机制在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新近发现的白细胞介素-33(IL-33)具有很强的诱导产生Th2细胞因子的作用。我们研究发现IL-33可以诱导慢性乙肝患者的PBMC产生大量IFN-γ,并显著抑制HepG2.2.15细胞中的HBV的复制和表达。随后我们还证明了自然杀伤细胞(NK)具有IL-33的特异性受体。基于这些发现,拟进行下列研究:①证实IL-33通过诱导NK细胞分泌内源性IFN-γ来抑制HBV的复制和表达;②发现IL-33诱导产生内源性IFN-γ的信号传导机制;③在HBV转基因小鼠体内证实IL-33可以提高内源性IFN-γ水平,进而降低血清和肝细胞中的HBV载量。本研究试图揭示IL-33新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通过IFN-γ介导的非溶细胞性病毒清除机制,抗HBV复制的新途径。
研究背景: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学清除机制在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其介导的这种反应较强,病程呈急性自限性;如反应较弱,则会导致病程慢性化。人们在不断的探索HBV难以清除机制的同时,试图通过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来了解其中的原因,以使抗病毒治疗方法得到改进。白细胞介素-33(IL-33)不仅具有很强的诱导产生Th2等细胞因子的作用,而且是一种具有多重功效的细胞因子。如果能够调控其功能,将有可能调节慢性HBV感染所造成的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并阻止HBV感染的慢性化进程。.研究方向:病毒与感染免疫.主要内容:①研究IL-33及其受体ST2在慢性乙肝、丙肝及肝癌患者中的作用;②IL-33诱导产生IFN-γ等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③IL-33干预的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HepG2.2.15细胞的体外作用机制研究;④IL-33对HBV转基因小鼠的体内作用研究;.重要结果:①本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33和ST2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浓度显着高于正常人。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后患者的HBV DNA病毒含量显着降低,同时患者IL-33水平也显着降低;②应用不同浓度的的IL-33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epG2.2.15细胞,发现细胞培养上清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浓度显着减少,并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③应用IL- 33作用后转基因小鼠的血清中HBV D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肝脏组织的HBsAg和HBeAg的表达也均降低;炎性细胞浸润也明显减少。研究结果表明,IL- 33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HBV的复制,减少肝脏的炎症反应;④IL-33在丙型肝炎及肝癌患者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数据及其科学意义:本研究证明在抗HBV感染中,IL-33可能通过调节Th1相关细胞因子来达到抑制HBV的目的,为基于IFN-γ的非溶细胞HBV清除机制提供一个重要的实验依据,从而最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33调控肝癌干细胞活性的机制研究
鱼类TMEM33负调控干扰素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
HCV感染细胞内特异性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及病毒清除体系的建立
干扰素对HBV应答的关键差异蛋白及其调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