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鳞癌生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肿瘤分泌的VEGF抑制了DC激活T淋巴细胞的抗瘤效应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文献报道,参与机体新生血管形成的EC与DC具有共同的前体细胞。本课题组将体外诱导的DC与高表达VEGF的舌鳞癌细胞株共培养,发现DC可逆向表达分化分子表型,提示DC在VEGF作用下可能向内皮细胞转分化。本研究拟以舌鳞癌细胞系与DC体外共培养,观察肿瘤VEGF诱导DC向EC转分化并参与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该转分化的基因表达的变化,分析其差异表达基因,构建相关信号传导途径;筛选信号传导关键分子,并以相应阻断剂或RNAi技术,检验该关键分子在VEGF诱导DC向内皮细胞转分化及其在肿瘤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期阐明DC向内皮细胞转分化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将为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提出新的理论和认识,有助于发展口腔鳞癌生物治疗的新手段和新方法。
本研究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发现OSCC患者外周血中髓样DC(mDC)比例显著降低(P<0.0001),具有成血管功能的CD14+Tie2+细胞及髓样起源抑制细胞MDSC、抑制性T细胞(Ts)、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001);而辅助性T细胞(Th)比例降低 (P<0.005)。体外实验明确OSCC内VEGF参与了DC的异常分化为具有内皮样细胞特征的细胞群及MDSC细胞群。其次,在 OSCC肿瘤组织局部探讨了VEGF表达及CD14+前体DC的浸润,发现OSCC内VEGF高表达,CD14+前体DC的浸润程度高;VEGF的表达与MCP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005); OSCC癌灶组织癌巢内VEGF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呈正相关(P=0.017);间质内而非癌灶内CD14+ 前体DC浸润与肿瘤分化呈正相关(P=0.0478)。提示口腔鳞癌中VEGF能够趋化前体DC至肿瘤区,并参与了肿瘤进程。进一步,为了探明癌灶组织内高浓度的VEGF是否趋化外周血内前体DC至肿瘤区,我们进行Transwell实验,发现OSCC微环境内高浓度的VEGF可趋化前体DC至肿瘤微环境内;添加VEGF后DC表面的标记显著性降低。此部分证实:VEGF促进了前体DC迁移至口腔鳞癌微环境内。并对进行了活体成像进行了研究。最后,探明OSCC内VEGF通过JAK/STAT3通路改变了DC的正常分化途径。首次发现OSCC癌巢组织内p-STAT3表达与肿瘤分化相关(P=0.05);间质内p-STAT3表达与炎性免疫细胞浸润相关(P=0.025);体外实验发现高浓度OSCC培养体系中p-STAT3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在拮抗VEGF表达后p-STAT3表达低。.综上所述,本研究 ①发现高表达VEGF的OSCC肿瘤中前体DC异常分化; ②首次发现癌灶中VEGF、CD14及p-STAT3表达与肿瘤进程有关且STAT3活化与肿瘤浸润的免疫细胞的关系;③在口腔鳞癌中发现OSCC肿瘤细胞分泌的VEGF也可趋化前体DC至癌灶并确认可通过JAK/STAT3通路异常活化调控DC异常分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PFKFB3诱导血管拟态在VEGF靶向治疗口腔鳞癌中的机制研究
口腔鳞癌淋巴转移模型的建立及VEGF-C/D与口腔鳞癌淋巴转移相关性研究
口腔鳞癌血管生成过程中VEGF和NO之间的对话效应机制
VEGF诱导内皮细胞分泌Clusterin的作用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