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拟通过"云南南部跨境文化廊道"整合线路系统文化资源,从景观生态、文化功能、旅游活动不同侧面,综合认知和评价该跨境文化廊道的价值;并在廊道空间识别的基础上,从旅游空间要素组织的角度分析"云南南部跨境文化廊道"的空间结构及演变,探索文化廊道旅游空间构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对该区域代表性空间节点和重要线形旅游产品的实证研究,研究"云南南部文化廊道"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本项目研究可以深化对文化资源空间识别、组织、利用、保护的研究;并丰富线型文化旅游产品整体开发理论。在实践上,也为云南跨境文化旅游线路的价值挖掘、文化景观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及区域生态、文化、经济效益的发挥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的实施方案;继而,为我国其他文化廊道的开发和保护实践提供借鉴。
该研究按照申请书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展开。该研究在对国外线性遗产区域开发、管理和研究进展的评析的基础上,探析了文化廊道的内涵、价值、特征、应具备的条件、廊道空间的多层次关系、文化廊道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等问题。该研究在对云南南部跨境文化廊道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景观生态、文化功能、旅游活动不同侧面,建立了文化廊道的价值认知和评价体系;并在廊道空间识别的基础上,从旅游空间要素组织的角度分析“云南南部跨境文化廊道”的空间结构及演变,探索文化廊道旅游空间构建的方法。云南南部跨境文化廊道总面积为16322.87km2,占云南省总国土面积的4%左右,其宽度和影响范围表现出与文化景观(符合该廊道文化主题)丰富度的相关性。对廊道的空间分析表明,云南跨境文化廊道通道的网络结构比较简单,联系单向、单一,通道建设还不不完善。本研究以廊道域面所跨越的30个节点城市为基础,从城市的资源价值、交通条件及服务建设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考核,确定昆明(市辖区)、大理市、隆阳区、楚雄市、芒市、腾冲县为一级节点。文化廊道的旅游开发强调线型旅游产品的整体开发、动态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保护、国际化视野的跨境文化廊道开发模式、以及游憩空间的功能整合。. 项目到达预期研究目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其中1篇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参加“红河流域国际论坛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特邀报告、第十一届海峡两岸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分组报告、首届全国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学术研讨会特邀报告、第三届民族旅游论坛分组报告。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基于全模式全聚焦方法的裂纹超声成像定量检测
极区电离层对流速度的浅层神经网络建模与分析
顾及功能语义特征的建筑物空间分布模式识别方法
民族文化的旅游展演与重构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例
云南沿边跨境旅游的口岸-通道-腹地效应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跨境民族的流动性、空间生产与文化建构——云南世居民族案例
云南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