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奶牛子宫内膜局部防御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和对体外培养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观测,未见以奶牛作为实验动物、按要求进行的实验性研究报道。奶牛子宫内膜炎常是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不同的饲养条件其感染情况也不相同,临床观测结果缺少代表性和科学性。因此,只有利用奶牛作为实验动物、科学地开展实验研究,才能准确揭示奶牛子宫局部防御机制。本项目选择产后早期的奶牛作为实验动物,通过子宫角插管向子宫腔内接种已知细菌进行人工造病和采集子宫分泌物,利用子宫静脉插管采集子宫回流血液样本,观测子宫腔内接种细菌对奶牛子宫先天免疫指标的影响。重点观测子宫分泌物、子宫内膜、子宫回流血、全身静脉血中β-防御素和TLR4以及主要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以探讨子宫局部防御机制在细菌侵入后的变化规律。
(1)大肠杆菌性子宫内膜炎:注菌后,血液白细胞、子宫分泌物TLR4、TNF-α、IL-1β、IL-6、IL-8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注菌0h(P<0.05或P<0.01)。注菌后,同一采样时间点,上述基因在外周血白细胞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卵巢子宫静脉血白细胞中的表达量,两者之间在某些时间点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P<0.05或P<0.01)。血浆中TNF-α、IL-1β、IL-6、IL-8的含量较注菌0h,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或P<0.01);在同一采样时间点,上述指标在外周血白细胞的含量高于卵巢子宫静脉血白细胞中的含量。组织学检查发现实验组子宫内膜在注菌3h后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上皮细胞受损、脱落,黏膜固有层中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同时可见少量的肥大细胞;电镜下见到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子宫腺上皮细胞肿胀,细胞核变形,染色质均质化,核皱缩,线粒体肿胀,细胞间连接桥粒减少。.(2)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子宫内膜炎:注菌后,子宫分泌物细胞学检查PMN%显著升高。分泌物IL-1β、IL-6、IL-8、TNF-α、TLR2、TLR4、-防御素5基因检测发现, TLR4、-防御素5基因表达量缓慢上升,但差异不显著;IL-1β、IL-6、IL-8、TNF-α、TLR2基因表达量在接种后快速升高,在3h或6h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外周血和子宫血白细胞上述基因检测发现,除TLR4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基因均在接种后出现上升,且在3h,6h,12h出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外周血浆中蛋白检测发现,IL-1β接种后3h迅速升高,之后开始下降;SAA、IL-8、TNF-α、-防御素5均在6h开始显著上升,但之后快速下降,18h后差异不显著(P>0.05)。.(3)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性子宫内膜炎:注菌后,分泌物中-防御素5在6h的表达量得到显著抑制,之后开始上升,在24h极显著升高;IL-1β、IL-6、IL-8、TNF-α、TLR2 和TLR4基因,均出现持续性升高,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直至36h后,出现缓慢下降,差异不显著(P>0.05)。外周血和卵巢子宫血IL-1β、IL-6、IL-8、TNF-α、TLR2 、TLR4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皮质醇和孕酮对奶牛子宫内膜感染大肠杆菌先天免疫和再生修复的影响机制
山羊胚胎与子宫内膜细胞对uNK细胞活化和分泌表达的影响
前列腺素F2α和E2对奶牛子宫内膜的修复与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益气血补肝肾方对胞饮突和整合素ανβ3在种植窗期小鼠子宫内膜中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