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蛙科是适应树栖生活的特殊两栖动物类群,具有特殊的生态习性、繁殖行为、个体发育方式和生态位,很多物种生境狭窄、活动隐秘,调查困难;栖息环境和习性的相似,导致物种间形态趋同现象较为普遍,隐存种和相近种较多,分类也较困难。本项目拟在前一项目基础上,继续对我国树蛙科进行物种多样性和生态调查,并综合形态、生态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澄清我国树蛙类的分类问题,包括隐存种(属)和相近种(属);进一步完善系统发育研究,重建系统发育系统;并针对不同属、种的地理分布格局、生态习性、繁殖行为、卵的形态及产卵特点、个体发育方式、栖息环境和生态位类型及性质,结合相关地理单元在地质历史上的地形、地貌演变、植被更替和气候(包括季风)变化,从历史、生态动物地理学和进化生态学的角度,探讨树蛙科起源及其树栖、卵泡等特性形成的原因和背景,物种扩散、适应和分化的地理、生态过程及与气候、环境的协同演化,探索树栖蛙类演化的共同性。
本项目通过对我国树蛙类物种及其分布的进一步深入调查,尤其是以往调查薄弱的偏僻地区(云南和广西边境地区,西藏东南部和南部,以及国内其它地区)和隐蔽性强、野外调查难度大、了解较少的一些属种(如原小树蛙类、棱皮树蛙属等)的野外调查,同时,结合DNA分子序列和形态、生态资料,对分布较广、形态趋同现象较突出的物种类群(斑腿泛树蛙类群、杜氏泛树蛙类型、黑点树蛙类型、峨眉树蛙类群、刘氏树蛙属、棱皮树蛙类、小树蛙类等)进行综合研究,进一步了解我国树蛙类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其分布状况,发现一些的新的分类阶元(包括隐存种)、新记录和新分布,澄清了一些物种和类群的分类地位和隶属关系。野外调查还广泛收集了树蛙类不同物种类群的野外生态资料,包括繁殖方式和行为习性、鸣叫及生境、生态位、海拔、气候带、植被、依附树种等,以此解析树蛙类物种起源、适应和分化的进程、原因和机制。本项目通过增加研究对象(物种及个体数量)和研究内容(基因和形态、生态研究),进一步完善系统演化系统。结合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和不同物种的功能形态、行为、习性、生态适应性,基于历史动物地理学、生态动物地理学、进化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的综合分析,对树蛙类起源和演化的原因、方向、过程和时间等进行追踪,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如树蛙类的起源和分化方面,根据现生树蛙科的原始类型均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的事实,对亚洲树蛙类的起源地和扩散方向进行了综合论证;在树蛙类生态演化方面,对树蛙类树栖习性的起源和随树栖行为而发生地理和生态隔离分化的原因、过程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亚洲树蛙类、非洲树蛙类和北美细趾蟾科的泡沫卵泡的形成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出树蛙类物种起源和演化的共同性。对比具有“树栖”行为习性的亚洲树蛙类、曼蛙科和非洲树蛙科,北美细趾蟾科, 甚至雨蛙科Hyliidae等,尽管它们各自在遗传和演化上相互独立,可能仅仅是趋同现象和平行演化现象,但在树栖习性方面,它们却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共性,在起源和分化方面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外部动因、背景和机制,经历相同或相似的演化过程,及共同及同步的演化阶段和过程;在物种起源演化与气候、环境演变相互协同方面具有一致性,从而揭示这些物种起源和演化的共同的自然因素和规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树蛙属、原指树蛙属和泛树蛙属 (树蛙科,无尾目,两栖动物)之间的比较生物地理学研究
中国树蛙科两栖动物的调查和系统分类
角蟾亚科两栖动物的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
基于二代测序的树蛙科物种系统发育关系与生物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