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使骨的脆性增加易导致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病,绝经和增龄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性激素、补钙、活性维生素D等,但长期应用激素会带来严重的副反应。因此中医药治疗PMOP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现代研究认为,POMP与血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遗传因素可解释60%-80%骨密度的变化。因此遗传多态性分析成为目前研究骨质疏松的热点。在100多种与PMOP有关的后选基因中,VDR与ER基因最受瞩目。本课题拟通过对新疆妇女绝经后骨密度与维生素D 受体(VDR)基因与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研究,并与肾虚血瘀证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新疆地区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及肾虚血瘀证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的遗传机制及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使骨的脆性增加易导致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病。绝经和增龄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作为骨质疏松的两个重要候选基因,在不同国家的人群中进行了广泛的遗传学研究。新疆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冬季时间相对延长,人们的户外活动相应减少,同时与内地相比在生活方式、膳食结构、饮食习惯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研究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PMOP患者骨密度(BMD)及其PMOP相关基因受体的多态性表达,以及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本课题通过346例新疆地区维、汉妇女PMOP患者症候问卷调查,归纳总结新疆维、汉PMOP患者在中医证型分布中,以肾虚血瘀型为多。从症候特征分析发现:PMOP病机主要为涉及肝、脾、肾等多脏腑的复杂病变,其中证型分布与骨密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症候分布特点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因此,骨密度值受地域、运动、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制约,尚需进一步探究其背后的差别机制。提取新疆地区妇女PMOP维吾尔族168例,汉族178例,新疆地区PMOP维吾尔族、汉族各80例,外周血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并分析VDR、ER基因多态性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结果:VDR基因BsmI位点(C/T)、TaqⅠ位点(A/G)、 ApaI位点(A/C) 维、汉两组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FokI位点(A/G)、Tru9I位点(C/T)维、汉两组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基因PvuⅡ位点(C/T)、XbaⅠ位点(A/G),维、汉两组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DR、ER基因在中医证型分布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疆地区PMOP发病可能与VDR基因BsmI位点、TaqI位点、ApaI位点多态性及民族有关。而PMOP中医证型分布差异与VDR、ER遗传基因多态性无明显相关性。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IRE1-RACK1 axis orchestrates ER stress preconditioning-elicited cytoprotection from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liver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精子相关抗原 6 基因以非 P53 依赖方式促进 TRAIL 诱导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凋亡
新疆维吾尔族肾虚血瘀型耳聋与线粒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血瘀证病机研究--血瘀与肾虚关系探讨(一)
基于Sirt1-mTOR信号通路探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病理机制研究
冠心病血瘀证与ApoE、FⅦ、AC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