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殖生态学、生理生态学、植物克隆生态学等理论研究和实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大米草入侵红树林的历史和现状、生态学机理以及大米草入侵后受损红树林的生态恢复。为了掌握大米草成功入侵红树林的生态学机制以及大米草群落在红树林中的构建过程和动态消长规律,重点针对大米草在红树林中的生境特点、表型可塑性、光合特性、与当地红树植物的种间关系等方面,研究大米草在不同红树林生境和入侵阶段中的外部形态、生理生化、繁殖生态等方面的生态适应性以及大米草成功入侵红树林的生态条件、内外动力、扩散过程、扩散态势和扩散模式等。以红树林中不同入侵阶段大米草的生长特点及其生态适应性为突破口,研究实用的防治大米草入侵红树林的物理方法或生物技术以及大米草入侵后受损红树林生态恢复的模式、技术和方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互花米草入侵条件下红树林的保护与生态恢复
广西边境海岸红树林的恢复生态学研究
科尔沁草原外来种- - 少花蒺藜草入侵适应研究
红树植物的胎生现象与红树林湿地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