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是微生物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产生菌,由于陆生放线菌50多年的研究,其活性天然产物发现重复几率已达95%。海洋占地球面积70%,研究发现海洋来源的放线菌多数产生抗菌、抗肿瘤等活性代谢产物,且很多为新颖先导化合物,表现出活性强、毒性小或无毒等良好药源特性。本项目拟以多年采集的南海北部沉积物样品为基础,对南海北部结核区,冷泉区等多种沉积环境放线菌进行分离方法、生物学特性和系统分类学研究,并结合克隆文库和DGGE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沉积环境放线菌资源和多样性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从纯培养和免培养两个方面探明南海北部沉积环境放线菌资源储备情况及其开发潜力;进一步完善海洋放线菌的纯培养和免培养研究技术,发现新物种并进行分类鉴定,为今后深入研究我国海洋放线菌生态分布、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等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充分的菌种资源。
项目实施3年时间共采集南海北部沉积物样品60多份,通过大量的分离实践,基本建立无需抗生素等抑制剂的沉积样品热处理选择性分离放线菌的预处理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和5种选择性分离培养基;重点普查了我国南海北部沉积环境放线菌的多样性、分布及其抗生活性的情况。发现了48个属219个种海洋放线菌菌株1520株,其中新物种27个,且不同深度放线菌分布有明显差异。酶活结果显示出87%的微生物具有酶活,76%的测试菌株具有卤虫致死毒性,10多株菌在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次生代谢产物分析,其中4株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进行了深入代谢途径分析。项目实施期间共发表SCI文章10篇,申请专利5项,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完成既定目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渐/中新世生物地层与沉积环境
深海沉积环境海洋放线菌纯培养策略研究
四株南海沉积环境稀有放线菌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深海沉积环境uncultured放线菌多样性及其可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