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物探中心500台可在恶劣野外环境条件下观测的超低功耗轻便数字地震仪器,在汶川特大地震区原有台站的基础上,布设密集覆盖的观测台阵,纪录汶川大震区及周边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弥补已有观测台站太少和分布不合理所导致的资料缺陷,并全面收集龙门山地区的深地震测深、石油地震勘探剖面资料,建立汶川地震区高分辨的三维地壳结构模型,利用地震三维精定位技术,对汶川地震区的大量余震进行全面精确定位,获取汶川地震发震构造结构图像,为汶川地震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并结合最新的深部探测、地质和其它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探讨汶川地震的孕震机理、深浅构造关系及深部变形过程。
在龙门山地区原有台站的基础上,新增短周期观测点20个,宽频带观测点14个,总共进行了近30个月的连续观测。基于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的深地震测深资料,对松潘-甘孜地块、龙门山和四川盆地的地壳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地震三维精定位技术,对汶川余震序列进行了定位,并对其构造含义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显示:.(1)余震分布在近直立的长方体内,表现为“直立墙”式展布,意味着发震断裂的陡倾角产状特征。.(2)龙门山地壳相对于四川盆地的大幅度抬升及其结晶地壳内部的陡坎构造,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现今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近垂直的变形模式.(3)龙门山构造带上部地壳较“硬”,四川盆地较“软”,其直接成因是龙门山地壳相对于四川盆地的大幅度抬升所致。.(4)蒲江-新津断裂、龙泉山西坡断裂为超基底断裂,其低地震活动性与该区域的深部构造及形变特征有关。.(5)龙门山逆冲构造带西南段和东北段深浅部构造走向不一致,表现为“立交桥”式构造特征。.(6)大部分微震、弱震发生在浅部,约25km下无余震发生,表明龙门山地壳浅部以脆性变形为主,其脆韧形变转换带的最大深度约25km左右。.(7)余震带的分布明显受控于Moho构造形态、深大断裂走向及地壳内非均匀体的分布。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利用小点距地震台阵的多种波形资料研究汶川8级地震的破裂带
华北克拉通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及深部结构研究
汶川地震区地壳介质性质随时间变化的地震相关噪声研究
天山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的宽频带地震台阵观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