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是一个具有完整生态属性、边界比较清楚的地形单元,从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从700mm减少到200mm,土壤质地由细变粗,与之相适宜,植被由阔叶林逐渐过渡到荒漠草原,这些自然特性让黄土高原成为研究生态环境演变、揭示生态水文理论、建立生态水文模型的天然试验场。本项目拟在黄土高原中部选择一条与降水等值线垂直的横断面作为研究样带,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生态水文过程的观测,建立月时间尺度的统计-动力学生态水文模型;分析生态系统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机制,改进和检验Eagleson生态水文最佳理论,选择适合黄土高原特定气候、土壤和植被类型的评价指标;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确定黄土高原中部降水梯度带植被的最佳盖度和空间分布特征。从而将目前以小区为主的研究尺度拓展到样带尺度,将试验为主的研究方法提升到理论的高度。研究结果对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植被盖度的提高可以有效减小土壤侵蚀,但有限的水资源限制该区植被盖度的提高,在高度治理区出现了人工植被逐渐退化的现象,表现出新的水资源-生态环境矛盾。主要原因是对黄土高原降水梯度带水资源植被承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植被生产力过高,耗水量大,打破了生态系统固有的水分平衡关系。因此,定量确定黄土高原降水梯度带不同生态系统最适宜植被盖度,对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项目在黄土高原中部选择了一条宽250km、长600km平行于降水梯度的样带,通过对样带内典型人工植物(刺槐和沙棘)、代表性土壤(黄绵土和中壤土)和气候(半湿润和半干旱)水量平衡要素的观测,分析了黄土高原人工乔灌林的耗水特点和水量转化特征;测定了不同土壤水力学参数和质地特征,建立了估算土壤水力参数的经验模型;改进了Biome-BGC过程模型,并利用降水梯度带内两个典型试验点刺槐和沙棘长期观测的水量平衡资料对改进的Biome-BGC模型进行了检验;最后利用验证后的模型模拟降水梯度带内75个代表性点刺槐和沙棘的实际蒸散量(ET)、净处级生产力(NPP)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动态变化,并利用空间插值方法绘出了两种植物多年平均ET、NPP和LAI值的空间分布。最后基于最适宜植被盖度的定义(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水分限制条件下,植被能充分利用水资源,最小化水分胁迫并维持一定生产力水平时的盖度)和黄土高原植被生态分区,确定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适宜的人工植物类型和盖度。结果表明,在人工乔木林适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550mm),最适宜盖度(以最大LAI表示)范围是2.5-3.5;在灌木林适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250-350 mm),最适宜的植被盖度范围是0.8-1.5;在乔灌混交林适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50-550mm),最适宜的植被盖度范围是2.5-2.5。这些定量的结果对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带植被恢复建设有实际指导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降水梯度下集水区尺度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以黄土高原中部为例
变化环境下荒漠草原型小流域水文过程演变与植被生态最优性表现的响应机制
基于多源数据的植被盖度估算模型及其尺度扩展研究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生态-水文过程响应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