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融冰后上层水体中POC输出通量的短期变化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106167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8.00
负责人:何建华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1
结题年份:2014
起止时间:2012-01-01 - 2014-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余雯,陈宝红,林武辉,张凡
关键词:
POC融冰后营养盐234Th北冰洋
结项摘要

北冰洋被广泛认为是地球上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CO2汇区,目前有关北冰洋海冰消退后海-气CO2交换的程度以及由此带来的上层水体中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变化逐渐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焦点。本项目通过在北冰洋中心区长期冰站上取孔来模拟融冰后的状态,研究融冰后上层水体中POC输出通量在短期内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同时结合营养盐、叶绿素等参数的变化情况,探讨北冰洋融冰后海-气CO2的交换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入了解北冰洋海冰消退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反馈作用提供参考数据。

项目摘要

利用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2012年7-9月)的契机,在北冰洋楚科奇海及加拿大海盆采集了14个站位样品的采集,并在楚科奇海的5个站位进行了重复采样。运用234Th/238U不平衡法计算了研究区域上次水体中颗粒有机碳(POC)的输出通量,分析比较了融冰状态下POC输出通量变化情况,以及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中运用210Po/210Pb不平衡法所获得的研究结果。研究显示,北冰洋呈现出较高的POC输出通量,最高值达到100.49mmol/m2/d,且随着融冰区域的增加,同一站位上层水体中POC输出通量呈现出先增高再下降的趋势,但总体平均值呈现下降趋势,分别由7月下旬的51.12mmol/m2/d(E法)和47.32mmol/m2/d(B法)下降到9月初的29.51mmol/m2/d(E法)和43.39mmol/m2/d(B法),这主要是由于高纬度海域融冰后营养盐的输入较慢有关。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DOI:10.13679/j.jdyj.20190001
发表时间:2020
2

东巢湖沉积物水界面氮、磷、氧迁移特征及意义

东巢湖沉积物水界面氮、磷、氧迁移特征及意义

DOI:10.18307/2020.0309
发表时间:2020
3

后掠叶片锯齿尾缘宽频噪声实验研究

后掠叶片锯齿尾缘宽频噪声实验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22
4

灾后重建地区的经济韧性测度及恢复效率分析:以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为例

灾后重建地区的经济韧性测度及恢复效率分析:以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为例

DOI:
发表时间:
5

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变形源、变形传递与轨道不平顺控制方法

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变形源、变形传递与轨道不平顺控制方法

DOI:10.3969/j.issn.1001-8360.2020.12.017
发表时间:2020

何建华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41402200
批准年份:2014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41871301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5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60202005
批准年份:2002
资助金额:1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40701143
批准年份:2007
资助金额:19.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基于210Po/210Pb不平衡的POC输出通量的研究

批准号:40576037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黄奕普
学科分类:D0602
资助金额:4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北冰洋中心区融冰季节“生物泵”组成结构的时间序列演变研究

批准号:41506222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庄燕培
学科分类:D0615
资助金额:19.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北极快速融冰对西北冰洋N2O源汇格局的影响

批准号:41676186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詹力扬
学科分类:D0615
资助金额:7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珠江口及南海北部上层水体PAHs的输出动力学

批准号:40306012
批准年份:2003
负责人:蔡明刚
学科分类:D0602
资助金额:2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