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解郁法是肝气郁结证的治疗大法,目前对于该法的疗效机制研究仍停留在死体、离体动物模型孤立的指标或靶点的阐述和解释上,没有从整体系统的角度进行探讨,缺乏直观、可视的影像学依据,不能真正反应中医动态观和整体观,因此本研究拟在系统神经信息学研究水平上,将活体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空白组、肝气郁结组(模型组)、低与高剂量疏肝解郁法组与益气健脾组,首先从宏观水平比较5组大鼠蔗糖水消耗量及开野实验等行为学指标差异,观察疏肝解郁法对肝郁大鼠行为的影响,然后着重从微观水平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脑葡萄糖代谢的差异,获取肝疏泄正常、异常、疏肝解郁法的不同剂量及非疏肝解郁法(益气健脾法)干预后的脑葡萄糖代谢变化,试图在整体及活体角度上,揭示疏肝解郁法治疗肝气郁结证大鼠的脑功能网络可视的代谢机制,为中医治法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肝气郁结证是中医脏腑证候的常见证候之一。目前,对肝气郁结证的客观化研究已证实了肝气郁结证患者存在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但缺乏可视性的客观依据。本研究利用MicroPET/CT研究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的影响,并从行为学、神经内分泌、免疫、单胺类神经递质等方面探讨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证的作用机理,重点阐释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证的中枢作用机制,为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法)治疗肝郁证提供理论依据及客观可视性依据。结果表明:1、本研究侧重从行为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以及脑葡萄糖代谢角度验证评价肝郁证模型,认为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法3周可建立肝郁证大鼠模型。2、疏肝解郁法的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具有抗肝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调节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液的ACTH、CORT、IL-6和TNF-α及脑5-HT、5-HIAA、NE、DA以及海马CA3、DG区和BLA 区ERK1/2信号通路有关,从而有效发挥抗肝郁作用。3、肝郁证模型大鼠存在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异常,总体表现为其相关脑区多呈现葡萄糖代谢减低,并以右侧半球为主;疏肝解郁法的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对模型大鼠葡萄糖代谢减低的脑区具有增高作用,而对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脑区具有减低作用,提示柴胡疏肝散对相关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双向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肝郁证的中枢作用机制之一,同时获得了客观可视性依据。4、与对照组、模型组相比,高、低剂量组的脑葡萄糖代谢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不同,总体而言,低剂量组的疗效显著优于高剂量组,提示中药量效关系复杂,有待深入研究。5、MicroPET/CT是证候及中药研究的有力工具,可以提供客观可视性依据,更是临床与基础研究之间进行快速成果转化的桥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肉苁蓉种子质量评价及药材初加工研究
利用PET、MEG联合脑电非线性分析研究肝气郁结证的脑机制
肝气郁结证的蛋白质组研究
5-HT受体在抑郁症肝气郁结证中的作用机制
肝气郁结型代谢综合征与肝X受体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