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心面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非整倍体缺失的遗传疾病之一,据文献报道发病率为1/2500-1/4000,表型180余种,主要包括颅面畸形(腭裂,腭隐裂,先天性腭咽闭合不全,椎动脉狭窄);心脏发育区畸形(心脏锥体干和主动脉弓),腺体(胸腺,甲状旁腺)发育不足,以及行为、精神异常等多系统的先天性疾患。. 申请人拟从分子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临床表型等多角度探索本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运用关联和连锁分析分析综合征患者和非综合征患者表型下的基因型差异,寻找代表性候选基因及其遗传标记,建立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并探索新候选基因的发现。运用功能基因组学做系统分析,在家系和散发病例中研究本综合征的遗传模式,对存在的致病基因进行功能验证,以期建立相应的干预措施、分子诊断标准,并为新药措施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措施。
腭心面综合征(velo-cardio-facial syndrome, VCFS)是一种人类常见的遗传学疾病,发病率在1/2000-1/4000之间,其主要的致病机制是胚胎时期染色体22q11.2区域微缺失所致。VCFS又是一种多发畸形综合征,临床表型复杂多样,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可以出现180多种临床表现。由于VCFS遗传学机制和临床表型具有一定的异质性,本项目从分子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临床表型等多角度探索本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期建立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以便为临床疑似病例尽早明确诊断,为高危人群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及时有效地进行临床干预和治疗。项目通过对腭心面综合征家系和散发病例的检测,发现特异面容是临床直接诊断中国典型VCFS患者(22q11.2缺失)的重要因素,对这个特异面容的颅、面、颈部的量化分析发现有异于非典型的患者,为临床诊断和遗传学分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风筒悬挂位置的数值模拟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响应面法优化藤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染色体22q11.2区域泌尿系统畸形关键致病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Olmsted综合征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关系研究
面心合金氮面心亚稳相的应用基础研究
Goldenhar综合征致畸基因定位及候选基因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