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大豆高产研究多集中在鼓粒期,尤其是对"叶-粒"关系的研究较多。而"粒"是在经由花发育而成的荚内形成的。因此,增加花、荚数是增加粒数及产量的最主要途径。因主茎同节及邻节叶、花、荚的生长存在严格时间顺序,相互之间又都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物质运转及互作关系。目前有关"叶-花"和"叶-荚"关系的研究很少,增荚调控指标和技术不清楚。本项目拟系统观察超高产大豆群体开花、结荚的动态变化,并在研究不同品种和氮肥调控群体的主茎各节上的花数、荚数与开花结荚期间群体结构、各节上的叶片形态(包括叶绿体等超微结构)、叶片的光合特性、以及物质(淀粉、氮等)积累和运转等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揭示超高产大豆的花、荚形成过程及时空分布规律;探明有效的增荚途径,确定相关群体形态和生理调控指标和调控技术。为大豆超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在新疆石河子用中黄35(晚熟品种,生育期135d左右)创造了全国大豆高产(近6000.0 kg/hm2)纪录。该项目在新疆伊宁县观察了中黄35、10-46、新大豆10号等不同品种(系)及中黄35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群体开花、结荚动态变化,研究主茎各节的花、荚数与开花结荚期群体结构及生理特性的关系,探索增荚、增粒的新途径,确定超高产群体调控指标和调控技术,获得如下重要结果:⑴中黄35等不同品种(系)间,以及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的差异主要是总花数、腔/花比值和总荚腔数的差异所导致;与中熟品种新大豆10号相比,中黄35开花期和结荚期明显延长、开花和结荚节数增多、开花和结荚高峰期明显后移,中黄35获得5844.2~6514.8kg/hm2(13.5%含水)产量,总花数为2539~3489.5个/hm2, 总腔数为2592.0~3349.5个/hm2。⑵中黄35施氮肥增产重要原因是延长开花期和结荚期、明显增加主茎上部节上的叶面积和花数,增加中部和上部节的荚数和腔数,进而增加单位面积总花数、荚数和腔数;在争取足够总花数的基础上,提高总荚腔数是大豆超高产的技术关键;在调控技术上,开花结荚期采取促根、控制茎叶稳健生长的措施,增花数、减少落花和落荚,以获得足够总腔数;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基施磷酸二铵150kg/hm2,始花期追施纯氮90kg/hm2可以获得近6000.0 kg/hm2的产量。⑶中熟品种(系)10-46(生育期120天左右)、黑农61等在高密度(32.8~35.0万株/hm2)下也能获得5802.0~5954.6 kg/ hm2(13.5%含水)的产量。研究明确了增加总腔数途径是增加总花数和提高腔花比值;大豆超高产不一定需要施入大量氮肥;本研究证明了中熟品种在新疆也可以获得近6000.0 kg/hm2的产量,并将超高产研究由晚熟品种拓展到中熟品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以镇巴县幅为例
基于超高产的新疆棉花成铃规律及调控机制研究
GmAGL1调控大豆裂荚的分子机理研究
大豆四粒荚调控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DTA-6和S3307对大豆花荚脱落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