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疼痛具有持续性、难治性及部位多变性等特点,由于发病机制不清,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是长期困扰临床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目前中药在此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其作用机制不明。近来有证据显示慢性前列腺炎呈现出内脏牵涉痛的特点, 因此推测其可能伴有神经传导通路和神经调控机制的异常,对此我们进行过一些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制作Ⅲ型前列腺炎模型, 并分别使用活血化瘀、舒肝理气、清热解毒三组不同的药物作为干预措施,采用同期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用RT-PCR、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研究前列腺及L5~S2 脊髓背角细胞中星形胶质细胞,cox、P物质等在干预前后的变化,同时研究用药前后机械痛阈的变化,并研究其相关性,从而阐释三组不同干预措施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分子生物基础,揭示不同干预措施在疼痛传导及调控中的分子生物机制,从而为提高Ⅲ型前列腺炎这一棘手疾病的临床疗效,提供基础研究支持。
慢性前列腺炎疼痛具有持续性、难治性及部位多变性等特点,通过使用活血化瘀、舒肝理气、清热解毒三组不同的药物作为干预措施,对免疫性Ⅲ型前列腺炎模型进行研究。用RT-PCR、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了前列腺、脊髓中致痛物质在干预前后的变化,同时研究了用药前后机械痛阈的变化。血清学检查发现低剂量清热解毒药物对PGE2 、IL-6及IL-8的干预疗效最佳,而高剂量无效;高剂量活血化瘀药物对PGE2 、IL-6及IL-8的干预疗效最佳,而低剂量疗效最差;高剂量疏肝理气药物对PGE2 、IL-6及IL-8的干预疗效最佳,而中剂量无效;使用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时需根据不同辨证论治结果选用不同药物,即清热解毒法需用低剂量,活血化瘀及疏肝理气法需高剂量,方能发挥中医药治疗的最佳疗效。机械痛阈研究显示,阴性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造模后大鼠足部机械性痛阈值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热解毒药物干预 4 周后,各剂量组经过干预治疗后机械性痛阈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给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各剂量组机械性痛阈值较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给予疏肝理气药物治疗 4 周后,各剂量组机械性痛阈值均较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不同剂量干预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趋势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前列腺组织及脊髓组织中SP、c-fos、Cox-2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活血化瘀高剂量组SP、c-fos、Cox-2表达下调,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化瘀中剂量组SP、Cox-2表达下调,有统计学意义(P<0.05); RT-PCR研究显示SP、c-fos、Cox-2等在前列腺、脊髓以及马尾中的相关mRNA表达均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炎性刺激确实可以在前列腺、脊髓、马尾产生相应的有关联的影响。从而引起脊髓细胞病理性激活,诱导脊髓中枢痛觉敏化,引起痛觉过敏,说明有多种神经传导通路参与了脊髓疼痛中枢敏化。总之研究显示在疼痛的发生中有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参与,有前列腺局部无菌性炎症表现的轻重因素的参与,有脊髓中参与疼痛传导物质的变化,说明多重因素参与了疼痛的形成过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和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倒装SRAM 型FPGA 单粒子效应防护设计验证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究疏肝理气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物质基础
丹蒲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
基于脊髓背角中枢敏化机制探讨腕踝针治疗慢性神经痛的镇痛作用
心理应激所致胸腺结构和功能变化机制与疏肝理气法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