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在我国肉食产品需求总量中呈现刚性增长,但地方品种资源利用有限,市场缺口大。如何在保持品质风味的同时,提高早期肉鸭骨骼肌的生长发育是育种成功和产业升级的壁垒。胚胎期是生长发育的一个关键窗口期,最终决定子代早期生长发育乃至成年期的表型。本项目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综合运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和胚胎学等研究手段,以市场优势明显的地方鸭种为研究素材,研究胚胎期生长轴对骨骼肌生长发育的调控在品种间的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的形成与蛋内营养和激素水平的关系。此外,通过蛋内营养和外源激素调控,深入研究鸭胚胎期骨骼肌生长发育和调节信号通路系统功能的变化,探索胚胎期鸭肌肉生长对应机制形成的发育规律,挖掘基因和环境在鸭骨骼肌生长轴系统发生上的相互关系,填补鸭胚胎期骨骼肌生长发育调控机理的空白,为实现现有品种改良和挖掘中国地方鸭品种资源的生长潜力奠定科学基础,并为引导鸭业育种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我国的肉鸭生产以外来品种为主,地方优秀品种占有份额较少,本研究以生长速度差异较大的两个优秀地方品种高邮鸭和金定鸭为研究对象,开展地方品种的生长发育差异和外源刺激对胚胎期和出雏早期骨骼肌发育影响的基础研究,以期加大地方品种的市场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表型比较了两个品种胚胎期体重发育状况,结果显示体重和不同组织器官有着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提示鸭胚胎期骨骼肌肌纤维的生长有其特有的品种和时空发育规律。.(2)在生化水平对种鸭外周血激素水平、蛋内营养素沉积水平和胚胎期激素水平进行了测定,发现蛋内单位重量的17种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均无品种差异;种鸭血清和蛋清中T3和T4有极显著的品种差异;血清中IGF-I无品种差异,但蛋清IGF-I有极显著的品种差异;提示蛋内氨基酸总量和促生长类激素水平可能是造成品种生长差异的关键之一。.(3)在组织形态学检测鸭骨骼肌肌纤维组织形态,两个品种肌纤维密度均是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发现胚胎期腿肌肌纤维密度仅存在显著的胚龄效应,鸭腿肌肌纤维数量形成可能有2个高峰,即21胚龄左右和出雏后7日龄左右。胸腿肌的发育模式有差异。.(4)在转录水平检测了不同品种鸭胚胎期和出雏早期不同时间点下丘脑、垂体、肝脏和胸腿肌32个基因mRNA的表达,发现仅5个存在品种效应,仅2个存在性别效应。具有品种效应和性别效应的基因可作为鸭品种选育的候选功能基因。.(5)在外源刺激对骨骼肌生长的影响上,开展了外源激素T3和IGF-1干扰鸭胚胎期生长的动物试验,结果证实孵化前蛋清内注射T3和IGF-1对鸭出雏后早期生长存在促进作用。. 研究结果不仅填充和丰富了鸭骨骼肌生长发育的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为地方鸭品种的选育提高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IVF胚停患者绒毛染色体及相关免疫指标分析
面向园区能源互联网的多元负荷特性及其调控潜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Ag-In-Zn-S四元半导体纳米晶的可控制备及其在电致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向海保护区发现长尾鸭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孵化温度影响鸭胚胎骨骼肌发育的分子网络构建与调控途径研究
LncRNA gga-lnc-0181对胚胎期肉鸡骨骼肌发育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TCAP基因在猪骨骼肌生长发育中的调控网络研究
小麦生长发育及调控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