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主要开展长江中下游地区寄生游走类纤毛虫的系统分类学工作,具体涉及形态分类学及分子生物学两方面内容。形态分类学研究方法采用国际间统一特定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包含荧光/微分干涉观察,以及各类染色方法下的光镜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则主要采用18S rDNA为主要分子标记进行研究。该项目组已积累了富有成果的前期研究基础并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相关文献资料;依托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此将确保良好的研究条件以便如期完成预定的计划。本项目结束时预期成果将提供长江中下游地区寄生/共栖生游走类纤毛虫的形态学分类数据和相应种的分子数据。成果将符合下列标准:1)增添国内该类原生动物的形态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系统研究资料;2)提供部分游走类纤毛虫的分子生物学新数据;3)培养研究生3-5名,研究结果形成8-10篇研究论文,核心内容将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不少于5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核心专业学术期刊上。
长江是我国水量最为丰富的河流,也是我国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河流。目前对其游走类纤毛虫的多样性的数据还知之甚少。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之上,本项目主要围绕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丰富鱼类资源展开了游走类纤毛虫的系统分类学对与动物地理学研究。通过四年的工作开展,主要进行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长江中下游地区游走类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分类学研究:主要围绕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相关地区的30余种常见及重要经济鱼类与部分两栖类,分类鉴定了游走类纤毛虫70余种,正式描述发表了 40余种, 其中新种6种与中国新记录种14种。系统分类学研究测定了寄生淡水鱼类的10种车轮虫的18S rDNA序列,基于序列相似性、GC含量与遗传距离等分析,研究了车轮虫不同科属的18S rDNA的多样性;探讨了周丛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epizootica Sramek-Husek, 1953的种群多样性;基于18S rDNA分子系统学与GC含量、遗传距离的分析研究,提出了GC含量对系统树拓扑结构的影响的观点,揭示了遗传距离在游走类纤毛虫中不同科属的分类阈值;基于18S rDNA的二级结构分析揭示了科属的鉴别性特征。.2) 长江中下游地区游走类纤毛虫的动物地理学研究: 主要调查了沿长江中下游的相关地理区系不同程度地开展游走类纤毛虫的地理学研究。研究表明:从游走类纤毛虫分布的水体多样性程度分析,养殖水体的寄主鱼较自然水体的寄主鱼对游走类纤毛虫感染率也更高;且游走类纤毛虫的个体大小及齿体数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呈增大/多趋势。.3) 罗非鱼鳃寄生车轮虫引起的病理学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养殖罗非鱼极易感染刺纹车轮虫和非洲拟车轮虫,且会导致罗非鱼的鳃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以刺纹车轮虫造成的损伤为主;故此研究提示在罗非鱼的养殖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做好对刺纹车轮虫和非洲拟车轮虫病的预防工作。.在项目执行期间,上述研究结果已在各类国际、国内会议上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已发表研究论文20篇,其中7篇为SCI收录论文;获得2项与游走类纤毛虫直接相关的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此外,本项目的完成还培养了9名硕士研究生。.因此,对比项目计划,本项目已超额完成了各项指标与任务。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长江上游地区游走类纤毛虫分类学与系统学研究
纤毛虫原生动物的细胞分化与发生模式以及重要海洋类群的分类学与系统构建
中国麦蛾科分类学、系统发育和动物地理学研究
中国海蛾螺科的系统分类学与动物地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