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正常人同体血铅、尿铅、发铅、脏器铅的同位素比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提示摄入人体铅可能分为"蓄积性铅"和"一过性铅"。本课题拟通过动物实验,分别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染毒;分析血液、组织器官及排泄物中铅含量以及铅指纹图谱;研究同体血、尿、脏器铅指纹差异现象的起因和机理;锁定"蓄积性铅"污染源;探索排铅药物;求证"生物富集铅同位素"假设。本课题内容尚未见报道,具有源头创新意义。
本研究1.建立了复杂基体中痕量铅的富集分离方法。该法铅回收率高且可较好地消除基体效应,为整体工作顺利完成奠定了实验基础。此部分发明了相关专利1个及相关论文1篇。2.通过人群样本铅浓度及指纹进行测定,由结果验证了铅同位素的地域差异及同体铅指纹差异现象,由此得出根据铅指纹进行铅源追溯具有可行性,发表了相关论文4篇。3.通过动物实验,从消化道和呼吸道两种铅暴露途径入手,测定了大鼠各组织器官中铅含量及同位素比值。实验结果显示:1.同一染毒方式下,对于各生物样品的铅含量而言,动物间的个体差异仍较为明显,但大部分组织器官的铅浓度均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2.呼吸道和消化道两种铅暴露途经下,同剂量组各组织器官中的铅含量排序均为股骨>肾脏>肝脏>血液>肺脏;3.连续12小时收集的粪便样品中铅含量显著高于尿样;4.经过动物实验再次确认“同体血、尿、粪铅指纹差异现象”确实存在;5.脏器对于各同位素的富集或拒斥功能或许就是所谓生物分馏现象的成因;6.在呼吸道铅暴露下,血铅同位素比值随血铅浓度的升高而变化,并存在一个“拐点”,此拐点或可称为“生物分馏的功能阈值”;7.不同的铅暴露途径有不同的溯源生物标志物,选择生物标志物进行铅溯源时须考虑阈值的存在;8.当血铅水平超过阈值时,机体的铅同位素分馏功能遭到破坏,也是“铅中毒”的一种表现,撰写和发表了相关论文5篇,会议报告2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影响
2A66铝锂合金板材各向异性研究
美国华盛顿特区志愿者管理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骨组织工程支架的不同孔隙率对成形性能的影响分析
鸡脂肪细胞因子NRG4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启动子分析
儿童血、尿、发中六种必需微量元素正常值研究
靶向造影微泡在腹部实质脏器创伤渗血诊治中的研究
辽东湾梭鱼雌雄同体成因解析及其种群生态风险评价
褐藻裙带菜单倍体雌雄同体现象的生物学机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