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梅毒分为潜伏和显性。二期显性梅毒传染性强、可引起全身各系统强烈的炎症性组织损伤,造成皮肤粘膜、眼、神经、血管等器官严重的不良后果;二期潜伏梅毒则不造成组织损伤,其机理至今不明。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感染状态二期梅毒患者和梅毒家兔局部皮损、外周血和脑脊液中Th17细胞的量及种类变化确证梅毒螺旋体感染中Th17细胞的存在;分析Th17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变化与二期显性梅毒免疫性炎症损伤的关系,最终通过动物实验,验证Th17细胞参与二期显性梅毒组织损伤过程。通过该研究,我们将对二期显性梅毒的发病机制的理解从Th1/Th2介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Th1/Th2/Th17及其细胞因子通路对梅毒发病的影响,特别关注Th17这群CD4+T细胞。这对于全面阐明二期显性梅毒的发病机制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可能为破解梅毒这一复杂而至今尚未有重要突破的感染性疾病的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机制提供新的证据和思路。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能引起全身组织器官损伤,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对各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或局部的免疫状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提示:1)在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百分比均增加,Th17/Treg的比值与血清RPR的滴度呈正相关;2)神经梅毒患者外周血TH17百分比和脑脊液中IL-17水平增加,尤其是在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并且神经梅毒脑脊液中IL-17的水平与其蛋白水平和VDRL的滴度呈正相关。对44例神经梅毒患者进行随访观察,IL-17阴性组脑脊液VDRL转阴率高于IL-17 阳性组;3)在二期梅毒和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中Treg的百分比,Treg的抑制功能及TGF-β的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RPR的滴度与Treg的百分比呈正相关,与非神经梅毒患者相比,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CD4+ T细胞增高。而在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CD4+ CD25high Treg却较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下降,并且脑脊液中 TGF-β1水平也较无症状神经梅毒降低。上述研究结果,免疫调节失衡可能是梅毒局部组织损伤损伤的免疫病理机制。. 另外我们采用“CDC subtype/tp0548 sequence type”基因分型系统进行分型。结果提示:共有10个arp 基因型 (4, 6, 8, 9, 11, 12, 13, 14, 15 and 19), 3 个tpr 基因型 (a, d, o), and 5 tp0548 基因型 (a, c, f, g and i) 。其中88.8%为14d/f基因型,结合tp0548基因分型,其中14d/f (88.8%), 15d/f (3.6%), 13d/f(1.3%) 和 19d/c (1.3%)。并且44例14d/f和 2例19d/c患者经临床脑脊液检测诊断为神经梅毒。上述结果提示在上海主要为14d/f基因型,这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梅毒螺旋体基因型分布相一致。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坚果破壳取仁与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当归红芪超滤物对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炎症因子及PI3K、Akt蛋白的影响
鞭毛蛋白在梅毒螺旋体感染所致皮肤黏膜免疫炎症病理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TGF-β信号通路调控Treg/ Th17平衡及诱导神经梅毒免疫炎症性损伤的分子机制
NLRP3炎症小体活化途径在神经梅毒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亲神经亚型梅毒螺旋体在神经梅毒发生中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