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疼痛对患者造成极大痛苦而临床治疗效果很差。本课题组前期成功建立DMBA诱导胰腺癌小鼠模型;该小鼠内脏痛行为伴随脊髓背角一对结构相似而功能相反的氯离子转运体KCC2/NKCC1表达水平变化和神经元氯离子稳态失衡,鞘内给予KCC2反义探针能显著缓解癌性痛。以上结果提示,脊髓背角KCC2/NKCC1可能是胰腺癌疼痛的关键"扳机点",但其分子机制并不清楚。本项目拟以此为契机,以GAD67-GFP转基因小鼠为工具,以脊髓背角为靶区,综合运用形态学、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学、行为学观察等研究手段,探讨以下问题:①明确胰腺癌肿瘤生长、癌性痛行为、KCC2/NKCC1表达水平三者之间相关性;②分析KCC2/NKCC1对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传递的调控作用;③探讨靶向干预KCC2/NKCC1对胰腺癌不同阶段内脏痛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旨在从新的角度阐明胰腺癌疼痛的中枢机制,为临床最终战胜癌性痛提供理论依据。
本课题组一直围绕“胰腺癌疼痛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我们前期成功建立了DMBA(二甲基苯并蒽)诱导胰腺癌小鼠模型;采用行为学和形态学检测观察到,该小鼠出现明显内脏痛行为学改变;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检测表明,该小鼠脊髓背角内一对结构相似而功能相反的氯离子共转运体KCC2/NKCC1表达水平变化;氯成像结果进一步检测到背角神经元内氯离子稳态失衡;鞘内选择性给予阳离子氯离子共转运体反义探针能够显著缓解胰腺癌疼痛行为。以上结果提示,脊髓背角内氯离子转运体KCC2/NKCC1通过介导氯离子稳态调控异常可能是胰腺癌疼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扳机点”,这为癌性痛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同时,本课题组还建立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氯离子浓度检测技术并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氯离子稳态失衡参与多种神经系统病变提供有效工具。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共发表标注基金号SCI收录综述2篇;发表标注基金号SCI论著3篇;发表标注基金号非SCI收录论著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公示期);参编书籍2部;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重视胰腺癌的早期筛查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基于纳米铝颗粒改性合成稳定的JP-10基纳米流体燃料
蛹虫草虫草素对ANIT诱导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Image super-resolution based on sparse coding with multi-class dictionaries
氯离子共转运体 KCC2/NKCC1 参与牙髓炎疼痛的中枢调控机制
脊髓背角NMDA受体参与胶原诱导关节炎疼痛发生的中枢敏化机制研究
脂代谢紊乱参与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和中枢敏化疼痛机制
黑质KCC2/NKCC1参与肝性脑病诱致运动障碍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