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和药物,西医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扩张药对症治疗具有严重副作用,而中医白芥子涂方穴位经皮给药防治疗哮喘具有广泛临床实践基础及确切的疗效,但目前其药物作用机理尚未阐明,限制了该特色疗法的发展。我们推测其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白芥子涂方穴位经皮给药具肺靶向增效性,其增效与药代动力学相关。本项目以芥子碱、延胡索乙素为指标,利用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色-质谱分析手段,对该方穴位与非穴位经皮给药的皮肤、血液及肺药代动力学进行系统地比较研究,同时对穴位与非穴位经皮给药的药效进行比较,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合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生物物理学研究,验证白芥子涂方穴位经皮给药具有肺靶向增效性,其增效与药代动力学相关的假设。研究结果可阐明白芥子涂方预防和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启发和推动穴位经皮给药的机理探讨,为中医内病外治提供研究思路,微透析取样技术及色-质谱的联用为利用现代技术研究传统中医理论提供范例。
本项目主要完成了下列工作:(1)采用液质联用和微透析技术,研究白芥子涂方浸膏经肺腧穴和非肺腧给药后有效成分芥子碱和延胡索乙素的经皮动力学行为。(2)在经皮动力学的研究基础上,对白芥子涂方浸膏经肺腧穴和非肺腧给药后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的血液动力学和肺组织分布的比较研究。(3)比较研究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生物物理学性质,包括皮肤电阻、角质层的厚度,角质层的超微结构、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3)研究了白芥子涂方作用于皮肤后引起的朗格汉斯细胞形态、数量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涂方的皮肤免疫作用。(4)研究白芥子涂方作用后豚鼠与哮喘治疗相关的免疫药效指标变化。(5)对白芥子涂方的药代动力学、肺组织分布、皮肤生物物理学性质及药效进行关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皮肤肺腧穴电阻远低于非穴位电阻,涂方给药后两者的电阻值均减小,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病理切片观察皮肤角质层,肺腧穴的角质层厚度比非穴位小;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下皮肤超微结构无显著性差异;拉曼光谱提示穴位与非穴位的皮肤生物化学无显著性差异。(2)白芥子涂方穴位离体给药皮肤药代动力学及皮肤各层分布均与非穴位给药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芥子碱稳态渗透速率肺腧穴皮肤显著高于非肺腧穴,芥子碱24 h皮肤滞留量肺腧穴显著高于非肺腧穴(P<0.05);延胡索乙素稳态渗透速率穴位显著高于非穴位,24 h皮肤滞留量,肺腧穴均显著高于非肺腧穴。在体穴位与非穴位的经皮给药与离体研究结果具相同的趋势。(3)白芥子涂方穴位经皮给药后,血液动力学及肺组织分布中延胡索乙素显著高于非穴位。(4)白芥子涂方经皮给药后穴位与非穴位的皮肤免疫发生显著变化。(5)白芥子涂方穴位与非穴位经皮给药后抗哮喘的免疫学药效指标均发生显著变化。因此,白芥子涂方穴位经皮给药具有靶向增效的效果,其靶向增效与药代动力学相关,验证了我们的假设。本研究已发表论文6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5篇,SCI收录一篇;培养硕士生3名,其中毕业2名,待毕业1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TRPV1通道探讨白芥子涂方穴位经皮给药促透和免疫增效的机制
中药经皮给药系统局部药动学研究
肺吸入给药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评价体系研究
维药天山雪莲纳米透皮给药系统及其经皮渗透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