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义县组是热河生物群的重要产出层位,又是中国北方地壳演化的重要转折期,义县组承载了热河生物群演化的全部信息,因而系统研究辽西义县组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但是由于华北地壳演化的特殊性,导致产出热河生物群的义县组的碎屑岩沉积层强烈风化,原岩沉积构造难以观察和识别,加大了沉积学研究的难度。然而,辽西地区义县组中夹有多层碳酸盐岩沉积层,所含沉积环境信息丰富,岩石抗风化能力强,易于观察和采集样品。另外,碳酸盐岩夹层含有大量的介形虫、双壳类化石,是进行碳氧同位素研究的良好材料。通过碳酸盐岩的研究,获取碎屑岩中丢失的环境信息,并与碎屑岩沉积层的研究相结合,更加全面地为恢复辽西地区义县期热河生物群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态提供科学的依据。本项目将在前人丰富的古生物学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义县组沉积学的深入研究,认识辽西地区义县组时期古地理古气候的特征,全面认识和了解热河生物群的生活环境和古地理面貌。
2011-2015年度按照研究计划的内容开展的研究工作(摘要).1)开展辽西地区沉积学方面的研究.全面开展以沉积学为主的野外工作,开展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沉积学研究。详细测量的剖面主要在砖城子层、大康堡层中进行。通过精细的地层描述、观察和研究沉积构造、生态特征和沉积相标志等,进行沉积相分析,研究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2)开展辽西地区碳酸盐岩的研究.全面收集和整理前人工作资料,并在义县盆地内展开了全面的追索,对义县盆地内出现的湖相碳酸盐岩分布特征、岩石类型、岩相类型及其沉积环境特征,展开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查明了义县盆地碳酸盐岩地层的空间分布和层位特征。通过对义县组湖相碳酸盐岩的研究,初步建立了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3)开展辽西地区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全面收集和整理义县组各沉积层中出现生物群资料,确定其所在层位,提取古生物所反映的环境信息,确定义县期沉积环境特征。使用沉积学方法,对赋存化石的地层展开沉积学的研究。结合古生物特征和沉积环境两方面的信息,全面分析义县组沉积期的环境特征。.在基础沉积学工作基础上,结合义县组各沉积层中出现生物群资料。对各沉积层中出现的化石展开研究,探讨古环境、古气候特征。重点对义县组中期湖相沉积层中出现孢粉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早期的疑似被子植物孢粉,并对此时期孢粉进行了全面的分类总结,藉此探讨了此时期古气候特征、演化趋势、古地貌及古植被特征。并对湖相沉积层中出现未名管状碎屑(疑难生物)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从分布范围,形态特征等对个方面展开研究。.4)开展辽西地区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对大康堡层泥岩展开系统的取样,并做了X射线衍射,对沉积层内泥岩主要元素特征展开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义县盆地内义县组和九佛堂组泥质岩展开研究,利用地球化学等手段(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对此时期地球化学风化指数(反映风化作用的程度)和风化作用的程度展开研究,推测此时期古气候特征,探讨辽西早白垩世古气候及其与热河生物群演化的关系。.5)开展辽西地区沉积环境和盆地演化的研究.包括开展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研究,义县组各沉积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垂向演化特征。分析义县盆地各沉积层,沉积演化的过程,恢复和重建古环境。同时对义县盆地内各沉积层的沉积和演化过程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沉积区的构造特征,岩浆岩和沉积岩分布和岩性特征,系统分析其中关系,尤其是岩浆岩与沉积岩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下白垩统热河群鸟类化石形态和分类学研究
辽西地区早白垩世义县组幔源火山岩的成因:橄榄石和熔体包裹体Pb同位素约束
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白云岩成因机理研究
辽西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喷发对热河生物群集群死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