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采用中药化学、中药分析以及中药药理的方法,对巴戟天的祛风湿、壮肾阳以及抗抑郁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筛选、分离,结合制巴戟临床适应症的变化,考察巴戟天是否存在燥性或是毒性,甘草水制后是否能缓和其燥性或是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采用TLC、HPLC指纹图谱法比较分析巴戟天和制巴戟化学成分差异;运用色谱法分离纯化炮制后产生的新成分和增量成分,结合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通过对新成分和增量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揭示制巴戟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过程和变化机理;依据制巴戟临床功效的变化,开展新成分或增量成分的缓和燥性、补肾阳、祛风湿及抗抑郁等药理学研究。以此综合解析制巴戟天炮制原理;根据炮制原理,建立规范的适合产业化生产的炮制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巴戟炮制品的质量标准。
采用硅胶柱层析等手段对巴戟天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并采用光谱手段鉴定了其中的16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1-甲基蒽醌,1,8-二羟基-3-甲基-5-羟甲基蒽醌,1,8-二羟基-3-羟甲基蒽醌,b-谷甾醇, 2-羟基-1-甲氧基蒽醌, 柚木醌, 甲基异茜草素, 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 1,2-二甲氧基-3-羟基蒽醌, 2-羟基-3-甲基蒽醌, 1,3-二羟基-2-甲氧基蒽醌, 1-羟基-2-甲氧基-3-甲基蒽醌, 1-羟基蒽醌, α-D-葡萄糖, 5-羟甲基糠醛, 水晶兰苷。对巴戟天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选择1,2-二甲氧基-3-羟基蒽醌等5种茜草素蒽醌为指标,采用HPLC方法对巴戟天及其不同炮制品种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制巴戟的5种蒽醌总量最高,其次是盐蒸巴戟;这一结果与紫外法测定炮制前后总蒽醌结果相一致。采用HPLC对巴戟天炮制前后的寡糖和水晶兰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盐巴戟的含量均是最高的;采用硫酸比色法对巴戟天炮制前后的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制巴戟的总多糖含量最高。对巴戟天的木心和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巴戟天木心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巴戟肉,而手扒去心方法优于蒸法去心。建立了不同产地巴戟天、不同炮制品的特征图谱,形成了巴戟天小极性(主要为蒽醌类)和大极性(主要为寡糖)部分的共有模式,并指认了其中的部分峰。以耐斯糖、总多糖、甘草酸、甘草苷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优选盐巴戟和制巴戟的最佳炮制工艺。对巴戟天不同提取部位,不同炮制品的抗风湿和补肾壮阳的作用进行了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剩余水部分的补肾壮阳作用明显;正丁醇萃取部位的抗风湿作用明显;盐巴戟的抗风湿和补肾壮阳的作用均是最好的,其次是制巴戟。对巴戟天不同炮制品的脾肾双补作用进行了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制巴戟对脾肾双虚大鼠的作用最明显;对巴戟天及其不同炮制品的急性毒性进行了研究,从病理切片结果来看,生巴戟、巴戟肉、盐巴戟对肝脏和肾脏具有一定的毒性,而制巴戟毒性却明显降低。对巴戟天、盐巴戟及制巴戟中水晶兰苷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巴戟天炮制后能提高水晶兰苷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考察了炮制(去心、盐蒸、甘草水煮、酒蒸)对巴戟天中的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耐斯糖、水晶兰苷在水煎液中的溶出影响,结果表明炮制能促进这三种成分的溶出。制巴戟炮制机理可概括为“增醌,增糖,减毒,增强脾肾双补”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概率-区间混合模型的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可靠性优化设计
基于数据挖掘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用药规律探讨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高血压肾病的网状Meta分析
“功效成分组”在中药毒/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中医复方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蒙药塔日奴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及功效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何首乌炮制前后功效的改变与内在成分质的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山茱萸炮制前后体内作用的物质基础及炮制机理
盐巴戟补肾壮阳作用增强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炮制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