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世界气候大会中国政府作出2020年底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的承诺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碳排放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本课题着重从区域碳排放绩效的测度、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减排目标和实现路径、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构建基于环境生产技术的Malmqusit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指数(MIPCP)和随机前沿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指数(SFIC)并对全国30省及东中西部进行测算比较;然后运用动态面板协整技术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技术研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强度,用LMDI等分解方法将碳排放强度分解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几个方面。最后本课题测算各区域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值,分析各区域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并进行动态仿真和情景模拟,然后根据减排目标与实施阶段给出中国各区域碳减排的对策和发展路径建议。
区域减排政策的制定建立在对当前碳排放状况的正确评估基础之上,本课题从区域碳排放绩效、碳排放强度两条线索展开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我国29省、三大经济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测算出的2010年29省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运用Theil系数、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性;(2)在DEA模型(非参数方法)和随机前沿模型(参数方法)基础上加以改进,分别构建三阶段DEA碳排放绩效测算模型、随机前沿碳排放绩效测算模型,并用这两个模型测算我国各省区碳排放绩效,测评结果就区域来看,始终是东部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3)分别运用LMDI和AWD分解方法对1991年到2011年的我国碳排放强度进行因素分解并对比分析,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和动态面板协整的方法建立我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碳排放强度与城镇化、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与衍化趋势;(4)应用LMDI分解模型将终端能源利用碳排放增量变化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等四个效应,根据分解结果运用协整方法建立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等四个变量的长期均衡协整关系模型,基于协整方程采用蒙特卡洛动态模拟方法模拟了我国2020年碳排放情况,并与哥本哈根年会所曾诺减排目标进行了比较;(5)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本课题的减排政策建议。项目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篇,项目主持人第一作者10篇,通讯作者2篇,其中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等SCI/SSCI期刊3篇;出版专著1部;依托项目直接培养研究生6人;以该项目研究成果为重要支撑材料,项目主持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成果获江苏省高校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based on CD function and LMDI decomposition model: China as an example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区域碳排放演化机制及减排配额交易绩效模拟研究
区域旅游业碳排放的测度、影响因素与碳减排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中国碳排放峰值目标的倒逼机制研究:转型路径、减排绩效及经济影响
异质性生产技术下的我国省区碳排放绩效、减排潜力及减排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