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研究目的是建立污染土壤诊断与预警系统。试验选择我国四种典型土壤(红壤、草甸标壤、栗钙土、暗棕壤)为供试土壤,分别以小麦、白菜、萝卜、西红柿、大葱为供试植物,以蚯蚓(赤子爱胜)为供试土壤动物,进行了重金属(铜、锌、铅、镉)单一与复合条件下植物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与早期生长生态毒理实验;蚯蚓急性毒性试验。以及上述条件下有机污染物菲、芘、1,2,4-三氯苯的生态毒理实验,;生物修复前后土壤的毒性检验。结果表明:土壤性质对污染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植物对污染物毒性的敏感程度显著不同。通过对生物修复前后土壤的毒性检验表明;生物修复过程中伴随着新的次生污染物的生成。该方法是对化学法的最好补充。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土霉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毒理学机制和分子诊断研究
低剂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长期暴露的生态毒理学诊断方法
土壤污染敏感生态毒理诊断指标研究
碳纳米管-有机物复合污染的蚯蚓分子生态毒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