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眠细胞的长期存在是卵巢癌难以彻底根治和复发转移的根源之一。一旦血管新生,休眠瘤就生长复发。然而休眠卵巢癌血管新生启动的机制不明。我们以往利用强力霉素(DOX)对抑癌印迹基因ARHI的诱导性表达建立了人卵巢癌裸鼠休眠瘤模型,发现卵巢癌细胞在体内微环境中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与ARHI 诱发的自噬的相互作用下维持在休眠状态。本课题将进一步采用荧光蛋白标记和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实时动态监测DOX诱导、甲基转移酶抑制剂(DAC)、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作用下肿瘤的生长状态;观察休眠至复发过程中血管新生的形态学变化;从肿瘤细胞及其所处微环境两个方面研究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表达变化和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为抑制休眠卵巢癌血管新生的启动提供新方法,为防治卵巢癌复发提供新策略。
在人类肿瘤从休眠向复发转化过程中,起到关键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及调控其表达的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诱导母源性印记基因ARHI表达可致体外培养细胞自噬性死亡、裸鼠移植瘤休眠。在体外,在培养基中加入VEGF可模拟体内环境,挽救ARHI表达的卵巢癌细胞(SKOV3-ARHI),由此我们建立了体外卵巢癌休眠复发模型。对体外模型我们研究了15个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发现有6个基因(TIMP-3、TSP-1、ANG1、ANG2、ANG4、CDH1)在肿瘤休眠时表达上升,复发时表达下降。并进一步发现TIMP3、TSP1 和CDH1的表达与其DNA甲基化水平负相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揭示:H3K9Ac与TIMP3的关联水平在肿瘤休眠时明显高于TIMP3低表达的肿瘤复发时;而CDH1的表达与组蛋白甲基化相关,在肿瘤休眠、CDH1表达升高时,出现了相应的与H3K4me3的关联升高,而与H3K9me2的关联下降。另外,CpG去甲基化剂和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可以通过激活抗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而抑制复发肿瘤的生长。最终,我们在裸鼠移植瘤体内模型确证了TIMP3、TSP1和CDH1在肿瘤休眠和复发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DNA甲基化调控。由以上的发现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抗血管生成因子TIMP3, TSP1 和 CDH1在肿瘤休眠复发过程中的血管性转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们在这一过程中受到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调控。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调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MED12/EGFR通路调控卵巢癌休眠和复发的机制研究
组织凝血因子III启动血管生成开关对丹参抑制休眠肿瘤恶变的作用机制
玉米穗粒腐病表观遗传修饰及关键调控因子的鉴定
iPSC形成过程中表观遗传调控网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