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装置/系统的可靠性日显重要,其中,线路的可靠性是其核心内容之一。目前的分析方法(如EMC),往往不能有效解释或防止可靠性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科发展和技术应用。本项目将针对电力电子线路的特点,将信息电子领域的信号完整性(SI)理论引入到电力电子领域(PSI),开展电力电子线路可靠性的现象、要素、机理分析和应用设计新方法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提出并研究PSI的内涵和范畴,研究电力电子线路中功率信号流传递和变换过程的中的品质保真性/失真性,以此来揭示其可靠性的机理;以磁场(电感)、电场(电容)、传输阻抗和传播延时等四类基本线路效应为主线,研究线路PSI可靠性方法的"场"本质;探索基于PSI的电力电子线路可靠性分析和设计的新途径;项目还将进行一系列模型实验和系统应用验证研究。以期为日后电力电子系统可靠性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
当代电力电子基本特征是PWM的高频、高功率开关工作,其可靠性既重要又复杂。针对目前常用的SOA静态法和EMC高频法对电力电子线路可靠性应用的不足,本项目研究了一种基于功率信号完整性(PSI)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方法。将微电子领域的SI扩展到电力电子领域,必须适应后者大功率、低频/直流等特征;建立了功率信号完整性(PSI)的可靠性概念、并定义了建立了电力电子PWM波形品质定量框架,即时序、持续时间、幅度和边沿等指标;研究了影响PSI的关键要素, 包括电力电子线路的磁场、电场、高频阻抗与延时等四类线路效应机理、计算和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必要的实验研究,得出了磁场效应是电力电子线路可靠性的主要要素的结论;结合相关项目,在大功率IGBT模块并联及其驱动电路上,分别对其线路效应、高效可靠驱动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模型和实际大规模系统应用,验证了PSI可靠性设计方法的简单性和有效性。. 结合该项目的研究,培养硕士4名、博士5名、年轻教师4人(含国内外访问学者各1名),在国际学术期刊、国际会议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被SCI收录5篇、EI收录14篇,派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约15人次,申请与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项目研究达到预期目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宽禁带半导体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可靠性研究
基于广域测量类噪声信号的电力系统功率振荡传播过程研究
电力系统应用的新型高可靠性电力电子变流装置研究
电力系统可靠性跟踪理论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