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地区高级变质岩始新世变质作用及对碰撞时序约束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402193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5.00
负责人:马莉燕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批准年份:2014
结题年份:2018
起止时间:2015-01-01 - 2018-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刘汇川,邢晓婉,周信,王旭阳
关键词:
青藏高原年代学变质演化大地构造始新世
结项摘要

The Nabang metamorphic belt, maybe one part of the famous Mogok belt, include Eonece metamorphic rocks, exposed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 is newly considered as one part or the extension of Gangdese by our preliminary geochronologic studies and geochronologic researches. This belt records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geodynamics of Tibetan orogeny. Howeve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egional investigation and petrography so far. In this program detail and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s including metamorphic, chronologic, structural, thermodynamic and etrochemical studi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polymetamorphism and metamorphic P-T-t paths, and thus to constraint the lower limit- time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India and Euria plate and further present detailed scientific data in discovering the tectono-meta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Tibetan orogeny.

在云南西部与缅甸交界的中缅地区出露有那邦变质带, 带内含始新世高级变质岩, 这些岩石能为青藏高原造山过程的深部动力学背景提供重要的约束, 但是以往的研究相对较少。本项目拟以带内变质杂岩中的高级变质岩为研究对象, 在对研究区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综合采用变质演化、热力学、年代学等多种手段, 重点查明该地区高级变质岩的形成时间、空间分布、变质期次、变质作用P-T-t 轨迹,约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时间下限及两大板块碰撞的动力学过程,为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提供高质量科学资料。

项目摘要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是板块碰撞的天然实验场所,其地质过程为众多学者关注。众多学者认为变质岩记录了板块碰撞演化信息,是研究板块碰撞过程极好的载体。迄今为止,在喜马拉雅造山带西、中、东段(含南迦巴瓦地区)内发现了不少与碰撞有关的变质岩榴辉岩和麻粒岩等,然而在东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南侧翼(滇西那邦地区)所报道与板块碰撞过程相关的变质岩及其变质作用有限。.重点选择中国缅甸边境地区那邦变质带开展系统的野外地质、宏微观构造和热年代学研究,以查明变质地质体的空间分布特征、新生代的时空耦合关系及高级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及其变质反应,以获得变质作用P-T-t轨迹及变质作用时序来反演动力学过程,约束其动力学机制,并完善印度-欧亚大陆板块碰撞过程的动力学模型。.本项目主要获得以下3个认识:(1)确定中缅边境盈江地区中始新世的变质作用及近ITD(iso-thermal decompression)退变质作用;依据基性变质岩的共生矿物组合、变质反应结构、矿物相转变结构和退变质作用的强弱等特征,可将本区中压石榴石角闪岩的矿物组合和演化划分为2个变质阶段:早期麻粒岩相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主要为石榴石(核)+单斜辉石(Cpx) + 斜长石(Pl) ± 石英(Qz) ,估算其温压条件为T= 730~900℃, P=0.86~0.97GPa; 晚期角闪岩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主要为角闪石和斜长石, 估算温压范围:T=651~748℃,0.45~0.61GPa。(2)本研究首次报道中缅边境盈江地区基性岩变质作用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并将锆石时代与变质作用通过锆石CL特征及原位微量元素有效耦合,获得晚始新世的构造演化框架。42-44Ma代表该地区麻粒岩相变质时间下限, 38-40Ma代表变基性重熔的时间,29Ma代表角闪岩相变时代,28Ma为该地区混合岩熔融的时代。(3)本研究提出新的成因模式,即碰撞后伸展是导致晚始新世38-44Ma 陆壳岩石圈物质熔融的动力学基础。这些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些具有MORB特征变基性岩经过板片流体改造,其形成构造位置与弧后拉张盆地相似,他们组成了新的岩石圈地幔。后期发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于42-44Ma开始降压至38-40Ma发生减压熔融,其减压熔融的机制主要与碰撞后伸展有关。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DOI:10.15957/j.cnki.jjdl.2016.12.031
发表时间:2016
2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DOI:10.3799/dqkx.2020.083
发表时间:2020
3

服务经济时代新动能将由技术和服务共同驱动

服务经济时代新动能将由技术和服务共同驱动

DOI:10.19474/j.cnki.10-1156/f.001172
发表时间:2017
4

夏季极端日温作用下无砟轨道板端上拱变形演化

夏季极端日温作用下无砟轨道板端上拱变形演化

DOI:10.11817/j.issn.1672-7207.2022.02.023
发表时间:2022
5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DOI:10.1360/SSTe-2019-0112
发表时间:2020

马莉燕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冀北赤城地区高级变质岩的变质演化研究及构造意义

批准号:41572046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初航
学科分类:D0204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高级变质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批准号:48670110
批准年份:1986
负责人:王凯怡
学科分类:D02
资助金额:2.5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东昆仑东段高级变质岩类变质作用研究:对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制约

批准号:41702231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何登峰
学科分类:D0211
资助金额:2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新疆库尔勒地区新元古代高级变质岩的P-T-t-D轨迹及其构造意义

批准号:41502178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葛荣峰
学科分类:D0210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