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作为一种高发病率、严重危害青少年视觉健康的疾病,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但由于发病机制不明确,尚无有效的病因学治疗手段。大量研究表明,实验性近视眼视网膜Egr1基因表达水平与近视的发展明显相关。本研究利用选择性基因打靶技术,建立视网膜Egr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观察其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后极部巩膜的形态学改变,检测其后极部视网膜和巩膜的TGF-β的表达水平、巩膜Ⅰ型胶原以及MMP-2的表达水平的变化。证实在不影响全身基因表达的条件下,选择性敲除视网膜Egr1基因后,小鼠能出现近视屈光漂移,眼轴增长,后极部巩膜出现与形觉剥夺性近视相类似的巩膜主动重塑过程,为近视眼的靶向性基因治疗提供研究基础。
本项目利用选择性基因敲除技术,构建Egr1 loxP-floxed打靶载体,转染小鼠ES细胞,获得Egr1 loxP-floxed小鼠,然后将其与ChAT-cre/Gsatcre小鼠进行交配,获得视网膜Egr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观察其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后极部巩膜的形态学改变,检测其后极部视网膜和巩膜的TGF-β的表达水平、巩膜Ⅰ型胶原以及MMP-2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我们发现选择性敲除视网膜Egr1基因后,小鼠能出现-1.00~-2.50D近视屈光漂移,眼轴较野生型小鼠明显增长,后极部巩膜明显变薄,成纤维细胞密度减低,胶原纤维直径变小,细胞外基质中Ⅰ型胶原的含量明显下降。分子生物学实验显示:巩膜的TGF-β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MMP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我们认为视网膜Egr1基因被敲除后,视网膜及巩膜的TGF-β2表达明显下调,巩膜纤溶酶原激活物(PA)活性增加,激活其下游的MMP2,使Ⅰ型胶原降解加速,从而导致巩膜重塑。本研究首次在不影响全身基因表达的情况下,选择性敲除小鼠视网膜Egr1基因,建立近视眼的基因诱导动物模型,为近视眼的靶向性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基础。1篇论文发表在在Clinical &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1篇论文投在Gene Therapy 等待发表,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精子相关抗原 6 基因以非 P53 依赖方式促进 TRAIL 诱导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凋亡
东部平原矿区复垦对土壤微生物固碳潜力的影响
多巴胺D2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的屈光发育研究
巩膜干细胞对实验性近视巩膜重塑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
长波长缺失的连续光谱对小鼠屈光发育和实验性近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腺苷A2A受体对巩膜胶原重塑及对近视发生的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