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指数作物保险采用与标的独立的天气指数为理赔依据,具有道德风险小、避免逆选择、管理成本低、保单透明、理赔快捷、支持再保险等优势,尤其适合于灾害风险空间关联度大和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的发展中国家分散转移农业灾害风险。然而,可复制性差和"基差风险(basic risk)"制约了这类创新产品的应用推广。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现并量化产量因灾损失的天气指数及其阈值,核心是气象灾害损失的指数化方法。本项研究将针对东北玉米主要气象灾害,描述构建玉米产量因灾损失的风险分布,基于基差风险最小化原则,运用统计学和作物生长机理模拟方法,构建解释性好拟合度高的天气指数-产量损失模型,阐明天气异常导致的产量损失机理,确定因灾损失的天气指数及其阈值,并基于保险精算原理设计东北地区玉米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提出作物灾害风险分散转移方案。本研究在为风险处置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促进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等多学科交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保险是转嫁农业因灾损失的一种制度安排。传统农业保险产品,普遍存在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逆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灾害风险系统性等问题。因而,导致商业化的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其重要技术原因是缺乏客观、透明、经济的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天气指数作物保险产品,避免了传统农业保险产品的缺点,具有明显的商业化优势。试点结果,虽然证明了天气指数农业保险在理论上的优势;然而,“基差风险(basic risk)”和产品的可复制性差,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和推广进度。.为研发“基差风险”可控的指数保险产品,开展气象灾害损失指数化方法研究,本项研究选择东北地区玉米(辅以水稻、大豆,安徽小麦)为研究对象,针对区域主要气象灾害,构建玉米产量因灾损失的风险分布,基于基差风险最小化原则,运用统计学和作物生长机理模拟方法,构建解释性好拟合度高的天气指数—产量损失模型,阐明天气异常导致的产量损失机理,确定因灾损失的天气指数及其阈值,并基于保险精算原理设计作物灾害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提出作物灾害风险分散转移方案。对于克服传统农业保险模式的弊端,丰富我国农业保险产品,达到分散、转移气象灾害风险之目的,增强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重要结果有,1)建立了东北玉米(水稻、大豆)产量、气象、农业气象指标数据库;2)建立了基于东北地区灾情资料的粮食作物主要灾害损失评估模型,提出了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新方法;3)建立基于气象灾害指数的东北玉米(安徽小麦)损失评估模型;4)建立了东北玉米旱灾风险评估模型,绘制了风险图,提出了东北玉米旱灾风险控制方案;5)建立了东北粳稻低温冷害风险评估模型,绘制了风险图,提出了东北粳稻低温冷害风险控制方案;6)研发了东北玉米“基差风险”可控的玉米旱灾指数保险产品;7)针对小麦干旱、干热风、倒春寒、低温阴雨气象灾害,研发了安徽小麦种植指数保险产品,产品进行了试点应用。8)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东北玉米旱灾指数保险费率厘定的影响,提出了旱灾保险纯费率的厘定方案。9)开展了东北地区大豆灾害风险与保险支付意愿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农户的支付意愿金额,为厘定潜在保费和设计保险产品提供了参考。.本项研究,对于面向作物天气指数农业保险产品设计,在“基差风险”可控条件下,明确作物产量损失与气象灾害的量化关系;建立基于灾情、气象指数的粮食产量模拟与预测模型;区域农作物灾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区域性农业干旱、强风、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与应用研究
面向气象指数保险的水稻高温热害响应模拟研究
玉米连续性和共生性致灾因子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构建及差异性分析
电离层天气指数化及其物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