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加剧,可再生清洁二次能源- - 氢能受到了普遍重视。固态氢化物是氢能的理想储运材料,与金属氢化物储氢量3wt%相比,轻金属配位氢化物具有较高的储氢量(5~18.5wt%)和较低的工作温度,近年来成为储氢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受到愈来愈广泛的关注。Mg(AlH4)2储氢量大、安全性高、成本低廉,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储氢材料。本课题拟开展低维过渡金属硼化物/镁铝基配位氢化物复合体系吸放氢特性及反应机理研究。采用多种物理、化学方法探索镁铝基配位氢化物复合体系储氢材料的制备、形貌控制及复合组装;研究该复合体系在吸/放氢过程中氢扩散反应机制,阐明微观结构对该复合材料吸/放氢反应热力学、动力学的影响规律。为镁铝基配位氢化物研究开发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随着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的加剧,可再生清洁能源-氢能受到了广泛重视。轻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量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课题针对镁基配位氢化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困难,储氢机理不明确以及放氢温度相对较高等问题,开展了低维过渡金属硼化物/镁铝基复合体系制备及吸放氢反应机理的研究。本课题分别采用化学还原法、低温固相法等制备了具有多种微纳结构的CoB、NiB、TiB2 TiN、Ni@rGO、FeCo/C、Fe0.7Co0.3/rGO等系列高活性催化剂。利用化学法、固相法等制备了Mg(AlH4)2,并利用机械球磨法制备了多种Mg(AlH4)2-TiB2、Mg(AlH4)2-CoB、Mg(AlH4)2-NaAlH4-TiB2、Mg(AlH4)2-NaAlH4-TiF3复合体系,研究发现轻金属配位化合物如NaAlH4的加入,有效提高了Mg铝基复合体系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探索了不同反应条件及添加量的影响,得到最佳条件,探讨了复合体系吸放氢反应机理,初步探明催化剂的对该复合材料放氢反应热力学、动力学的影响规律。发表论文21 篇,其中SCI摘引19 篇,申请专利1 项,1项授权。培养毕业研究生7名,李丽2012年获“南开十杰”称号,2013年获国家研究生李丽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13年10月),第十二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13年6月)。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纳米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Mg基储氢材料吸放氢的催化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金属硼氢化物基储氢材料原位纳米约束设计及其吸放氢反应机理
过渡金属/石墨烯复合物催化增强Mg-Al基合金储氢性能及机理研究
纳米晶Mg2FeH6络合氢化物储氢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吸放氢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