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雪山处于世界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关键位置,其高山植物种类多样且集中。而高山生态系统受到旅游干扰的影响日益突出,特别是高山草甸植被对于旅游干扰中的踩踏干扰更为敏感,加之生长季短,生境条件特殊而难于恢复。本研究针对游客踩踏干扰给高山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植被、生境状况的地面调查和高精度遥感影像的解译,评估确定研究区草甸的退化现状及其分布格局;并运用GIS技术,实现以游径体系所表征的景区旅游干扰强度格局与草甸退化格局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分析,从而解释旅游干扰压力对研究区植被、土壤的空间影响机制;同时通过踩踏模拟实验测定不同草甸群落类型对应于特定踩踏强度的响应程度,及游客对草甸环境改变的可接受限度调查,厘定研究区草甸资源对游客人次的承载能力。并结合景区游径体系及草甸植被分布状况,测算出草甸游客承载力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景区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实现玉龙雪山的旅游资源生态保育与可持续经营目标。
本研究致力于探讨生态旅游所导致的踩踏干扰对玉龙雪山高山草甸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遥感数据解译、踩踏模拟实验、植被数量分析和GIS制图,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决定玉龙雪山高山草甸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是生境温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2)研究区不同等级的游径干扰距离为10-21.5m,而路径交叉或开口处的干扰距离可达30m。(3)研究区的草甸根据退化程度可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和未退化四个等级。对草甸退化格局的分析显示,植被退化严重的区域集中在景区入口和建筑物分布区域,并有沿着路径分布的特点。而对土壤参数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干扰严重的区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土壤pH值则呈现增加的特点。(4)游径不仅导致研究区草甸植被盖度、高度、物种丰富度的下降,改变了研究区草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引起禾草类植物盖度的下降和杂类草植物盖度增加;同时也造成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含水量的降低。相较于正式路径而言,非正式路径对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更为严重,特别是利用率较高的路径。(5)以游径体系表征的游客踩踏干扰强度的空间格局与草甸退化格局之间的空间响应关系分析表明,二者确实存在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 = 0.4916,p﹤0.001,n = 999)。结合土壤指标的退化特征,说明游客踩踏是导致研究区草甸退化的重要原因。(6)踩踏模拟实验得到的草甸对踩踏干扰响应规律为:被踩踏的群落盖度与对照样相比均有所降低,且随着踩踏强度增加,植被盖度减少的程度增加;以相对盖度减少50% 时的踩踏次数作为表征群落对于踩踏干扰的抵抗力,结果表明轻度退化草甸的抵抗力在1350次左右,未退化草甸群落的抵抗力为3000次左右。而对香格里拉不同生境草甸群落对踩踏的抵抗力分析表明,中生环境的的草甸比干草甸的抵抗力低。但几种草甸群落比照国际同类研究的标准,都属于高抵抗力的群落类型。(7)对研究区高山草甸对游客数量的承载力评估表明,未退化的草甸可承载的人次达2300人次,轻度退化草甸可承载1000人次,中度退化草甸为800次,而重度退化草甸只能承载400人次。从空间分布上看,景区入口草甸退化严重,需采取措施管理人流和开展植被恢复。从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育的角度,仍需合理控制游客总人数,进一步修缮和规划景区游径体系,及有效引导人流的分布。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玉龙雪山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和功能的beta多样性
华北高山、亚高山草甸多尺度空间格局及其可持续利用范式
玉龙-哈巴雪山晚第四纪隆升方式研究
滇西北玉龙雪山不同海拔长苞冷杉生长对气候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