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三叶因子(ITF)是一种具有药理作用的小分子多肽,对于受损肠黏膜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前期工作证明,肠黏膜损伤后ITF不但具有修复作用,还具有自身诱导增加表达的现象。结合已获得的结果并复习文献,申请者提出"肠黏膜损伤后,游离的ITF激活自身启动子中ITF反应元件,以自身诱导的方式上调ITF的表达,促进受损肠黏膜修复"的假说。本项目拟进行:1.验证自身诱导现象,构建启动子缺失突变载体寻找ITF反应元件;2.通过EMSA、CHIP实验,从体外、体内确定转录因子;3.构建转录因子干扰及过表达腺病毒载体,验证转录因子对ITF的影响。本研究以肠黏膜损伤后ITF的基因调控为切入点力图验证上述假说,探讨ITF促进受损肠黏膜修复的作用机制,为阐明ITF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肠道被认为是创伤应激的中心器官之一,因此促进受损黏膜的修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热点之一。肠三叶因子(ITF)是一种具有药理作用的小分子多肽,对于受损肠黏膜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项目以肠黏膜损伤后ITF的基因调控为切入点,力争找到ITF反应元件及相关转录因子,为解释ITF促进受损肠黏膜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进行了ITF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ITF全长启动子及相关调控转录因子;然后构建ITF启动子区域表达载体,通过截短突变寻找维持ITF基础转录活性的转录因子;利用定点突变的方法确定ITF诱导自身转录的转录因子;最后通过CHIP实验确定转录因子的存在,并构建转录因子干扰及过表达载体,验证转录因子对ITF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在-1826bp~+19bp的ITF启动子序列中, -301bp~-293bp的Sp1结合位点(CTAGGAGGGC)为维持ITF基础转录的关键转录因子;在-1417~-1407 bp发现了正反两处STATx的结合位点(TTCCTGGAA)为维持自身诱导活性的反应元件; CHIP实验以及干扰、过表达实验均证实转录因子的存在及作用。本研究结果证实了“肠黏膜损伤后,游离的ITF激活自身启动子中ITF反应元件,以自身诱导的方式上调ITF的表达,促进受损肠黏膜修复”的假说。为解释ITF促进受损肠黏膜修复的作用机制,阐明ITF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当归红芪超滤物对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炎症因子及PI3K、Akt蛋白的影响
2000-2016年三江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黏粒阳离子交换量估测模型的优化研究
乳酸杆菌调控猪肠干细胞修复受损肠黏膜机制的研究
基于脑-肠轴调控下丘脑OT神经元合成ITF探讨揉腹法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
胆盐依赖脂肪酶通过Wnt信号通路促进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
Tollip通过中性粒细胞调控炎症性肠病肠黏膜损伤和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