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是一种重要经济昆虫和鳞翅目模式昆虫。我们新发现了一种家蚕卵极早期失水致死突变性状"明"死卵,由1个隐性遗传基因(l-em)控制,表现出纯合致死现象,遵循伪母性遗传规律,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突变体卵壳表面出现凹陷处网格皲裂和裂缝。研究内容:针对家蚕"明"死卵突变性状,在经典遗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家蚕高密度SSR分子标记图谱,定位并构建l-em基因SSR分子标记遗传图谱,进一步利用SNP标记图位克隆技术克隆获得l-em基因,结合利用RNA干涉技术进行基因功能验证。预期结果:确定l-em基因所在的连锁群及其座位,克隆获得l-em基因,初步明确家蚕卵突变性状"明"死卵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家蚕卵壳形成和水分保持的分子机理解析,为蚕种生产防范死卵发生提供理论依据,为鳞翅目农林害虫种群遗传控制技术开发提供靶标基因素材。
家蚕卵壳是覆盖在卵细胞外侧的一层坚固而富有弹性的膜,具有保护胚胎、气体交换和精子入卵等重要生理作用。卵壳结构的破坏会导致胚胎失水死亡,形成死卵。家蚕卵突变体"明"死卵l-em是本研究小组先前发现的一种卵壳突变体,本研究采用图位克隆技术对家蚕卵突变体"明"死卵l-em进行了基因定位,锁定位于第10连锁群卵黄膜蛋白基因BmVMP23和BmEP80为候选基因,对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和结构分析表明,在BmVMP23基因终止密码子后的第22个碱基至BmEP80基因ORF的第161个碱基间发生了突变,此区间被约100kb插入片段所替代。经RNAi试验和2DE差异蛋白检测,证实了卵黄膜蛋白BmEP80基因的突变是导致l-em卵突变体产生的主要原因。对正常体和l-em突变体蛹期第6日卵巢的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两者间存在239个差异表达基因,在l-em突变体中,有182个基因显示上调,57个下调。KEGG路径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分布的5个主要pathway中有3个与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bmo-miR-1a-3p与BmVMP23基因3' UTR有很好的互补关系,采用过表达该miRNA、人工合成其模拟物(mimic)和抑制物,体外分析其对BmVMP23基因的调控作用,证实bmo-miR-1a-3p能够抑制BmVMP23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为阐明“明”死卵突变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精子相关抗原 6 基因以非 P53 依赖方式促进 TRAIL 诱导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凋亡
东部平原矿区复垦对土壤微生物固碳潜力的影响
黄瓜小叶突变体Cssl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和利用
家猪的基因定位
水稻类病变坏死突变体基因spl5的精细定位与克隆
一个新的水稻外颖扭曲突变体LD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图位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