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前期筛选发现蓝花荆芥(Nepeta coerulescens Maxim.)具有抗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1,HSV-1)活性。本课题拟采用溶剂、超声等提取方法和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对蓝花荆芥组分进行提取分离;利用已有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平台开展提取物抗HSV-1活性筛选。同时,采用生物活性追踪的方法,通过色谱和光谱技术,分离、纯化及鉴定活性提取物中的抗病毒成分。利用波谱方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和一维、二维核磁共振等)以及色谱-波谱联用技术(如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高压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联用等)鉴定分离获得的活性成分的结构和构型。对抗HSV-1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抗HSV创新药物先导物的发现提供物质基础。
本课题前期研究发现蓝花荆芥具有抗单纯疱疹I型病毒(HSV-I)作用。因此,采用溶剂提取方法得粗提物浸膏,将其溶于水,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4个不同极性部位。通过体外Vero细胞模型,采用细胞病变效应法(CPE)检测其细胞毒性及抗HSV-I活性,发现乙酸乙酯相、石油醚相两个抗HSV-I活性部位,且乙酸乙酯部位活性更强,据此对该部位进行了追踪分离,得到9种蓝花荆芥提取物,通过活性检测发现其中有4种提取物对HSV-I引起的细胞病变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采用各种柱层析方法对活性提取物进行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抗HSV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其中单体B在TC0 =25ug/ml时,大于75%的细胞未出现病变,表明该单体具有抑制HSV-I病毒导致细胞病变的作用。通过结构鉴定确定该化合物为没食子酸,为蓝花荆芥抗HSV活性成分,最后对该化合物进行了抗病毒作用机制的探讨。通过本研究,对蓝花荆芥抗HSV-I的物质基础有了进一步认识,为进一步进行结构和药效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为抗 HSV-1 创新药物先导物的发现提供重要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S)-14-Methyl-1-octadecene, the Sex Pheromone of the Peach Leafminer Moth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七羟基异黄酮通过 Id1 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格尔德霉素抗单纯疱疹病毒1型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药余甘子活性成分PGG抗单纯疱疹病毒I型的作用机制研究
鱼腥草素杂合黄酮类抗单纯疱疹病毒活性成分的优选和机制研究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CTL表位的免疫效应研究